數學思想方法是數學的靈魂,各種考試命題都加強了對它的考查,現舉例說明數學思想在“軸對稱圖形”一章中的滲透.
一、 轉化思想
轉化是解數學題的一種重要的思維方法,轉化思想是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一個重要的基本思想,不少數學思想都是轉化思想的體現.就解題的本質而言,解題就意味著轉化,即把生疏問題轉化為熟悉問題,把抽象問題轉化為具體問題,把復雜問題轉化為簡單問題,把一般問題轉化為特殊問題,把高次問題轉化為低次問題,把未知條件轉化為已知條件,把一個綜合問題轉化為幾個基本問題,把順向思維轉化為逆向思維等.因此同學們若能掌握轉化思想,有利于實現學習遷移,特別是原理和態度的遷移,從而可以較快地提高學習質量和培養數學能力.下面就“轉化思想”在《軸對稱圖形》一章中的應用舉例進行說明.
1.生活中有許多非直線路徑問題,我們采用適當的方法可以將它們轉化為直線路徑來處理,往往能化繁為簡.
例1 在廣闊無垠的大草原上,一個人騎著馬從A到B,半路上他必須在河邊飲馬一次,如圖1,他應該怎樣選擇飲水點P,才能使所走的路程AP+PB最短呢(假定河岸是直線l)?試在圖中作出該點,并說明理由.
【分析】這個問題源于古希臘的著名“飲馬問題”,大數學家海倫曾運用軸對稱方法巧妙地解決了這個問題.作點B關于小河l的對稱點B1,連接AB1,交l于點P,則點P就是飲馬點.
這種解法的依據是“兩點之間,線段最短”,而究其思想,在本質上是化曲為直,馬在到達點P的前后方向改變了,但我們可以設想馬是按照A→P的方向來到點B的(前后行走方向未變),那么馬的到達點必然是點B關于直線l的對稱點B1.
作法:如圖2. (1)作點B關于直線l的對稱點B1;
(2)連接AB1,交直線l于點P.
則沿路徑AP→PB飲馬,總路程AP+PB最短.
理由:如圖2,在直線l上任取一點P1(不與P重合),連接AP1、BP1、B1P1.由軸對稱的性質,得PB=PB1,BP1=P1B1.在△AB1P1中,AB1 2.當一個三角形中出現一個角是另一個角的2倍時,我們就可以通過轉化倍角關系尋找到等腰三角形. 例2 如圖3①中,若∠ABC=2∠C,如果作BD平分∠ABC,則△DBC是等腰三角形;如圖3②中,若∠ABC=2∠C,如果延長CB到D,使BD=BA,連接AD,則△ADC是等腰三角形;如圖3③中,若∠B=2∠ACB,如果以C為角的頂點,CA為角的一邊,在形外作∠ACD=∠ACB,交BA的延長線于點D,則△DBC是等腰三角形. 如圖4,在△ABC中,∠ACB=2∠B,BC=2AC.求證:∠A=90°. 【分析】由于條件中有兩個倍半關系,而結論與角有關,因此首先考慮對∠ACB=2∠B進行處理,即作CD平分∠ACB交AB于D,過D作DE⊥BC于E,則由∠ACB=2∠B知∠B=∠BCD,即△DBC是等腰三角形,而DE⊥BC,所以BC=2CE,又BC=2AC,所以AC=EC,所以易證得△ACD≌△ECD,所以∠A=∠DEC=90°. 【說明】本題也可以利用圖3的②、③來構造等腰三角形求解. 3.在證明線段相等或求某些線段長度時也常常會用到等線代換,將要求的線段轉化為已知線段. 例3 如圖5,在△ABC中,BP、CP分別是∠ABC和∠ACB的平分線,且PD//AB,PE//AC,BC=5cm,求△PED的周長. 【分析】因為BP是∠ABC的平分線,CP是∠ACB的平分線,所以∠1=∠2,∠3=∠4,因為PD//AB,所以∠1=∠5,所以∠2=∠5,所以BD=PD.(等角對等邊) 因為PE//AC,所以∠4=∠6,所以∠6=∠3,所以PE=EC.(等角對等邊) 所以△PDE的周長等于PD+PE+DE=BD+DE+EC=BC=5cm. 二、分類思想 數學分類思想,就是根據數學對象本質屬性的相同點與不同點,將其分成幾個不同種類的一種數學思想.它既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又是一種重要的數學邏輯方法.所謂數學分類討論方法,就是將數學對象分成幾類,分別進行討論來解決問題的一種數學方法.分類思想是初中數學重要的思想之一,因試題覆蓋的知識點多,知識面廣,具有明顯的“邏輯性、綜合性、探索性”的特點,能體現“著重考查學生數學能力”的要求,所以成為歷年中考的熱點之一.從近幾年中考考生答題情況來看,分類討論題得分率很低,考生出錯往往是因為不知何時、為何分類,在分類過程中存在重復和遺漏現象.有關分類討論的思想的數學命題在中考試題中占有重要地位,命題者經常利用分類討論題來加大試卷的區分度,很多壓軸題也都涉及分類討論.下面就“轉化思想”在“軸對稱圖形”一章中的應用舉例進行說明. 例4 1.一個等腰三角形的周長為18cm,一邊長為4cm,求其他兩邊的長. 【分析】分兩種情況討論: ①若以4cm為底邊長,設腰長為xcm,則有4+2x=18,∴x=7. ∴另外兩邊的長為7cm,7cm. ②若以4cm為腰長,設底邊長為ycm,則有4×2+y=18,∴y=10. ∵4+4<10,不滿足三角形的三邊關系, ∴4cm,4cm,10cm不能組成三角形. ∴三角形的另外兩條邊長為7cm,7cm. 2.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高與另一腰的夾角為30°,則頂角的度數為( ) A.60° B.120° C.60°或150° D.60°或120° 【分析】分兩種情況,①當頂角是銳角時,如圖6,∵∠ABD=30°,∠ADB=90°,∴∠A=60°. ②當頂角是鈍角時,如圖7,∵∠ABD=30°,∠ADB=90°,∴∠BAD=60°,∴∠BAC=120°.所以頂角度數為60°或120°,所以選D. 三、 方程思想 方程思想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數學思想,是中考數學中必考的基本數學思想之一.方程思想通俗地講就是當你遇到無法求值的量,如線段的長度、角度等涉及大小求值的問題,能夠主動地設未知數(用字母表示),尋找等量關系,建立方程,通過解方程求出結果的一種思想意識.通過下面一些題,看看你有沒有建立起來方程思想吧. 例5 如圖8,已知△ABC中,AB=AC,BD=BC,AD=DE=EB.求∠A的度數. 【分析】本題有較多的等腰三角形的條件,最好用列方程組的方法來求解,應當在圖形上標出各未知數,可使解題過程清晰明了. 解:設∠A=x ,∠EBD=y,∠C=z. ∵AB=AC, ∴∠ABC=∠C=z. ∵BD=BC, ∴∠C=∠BDC=z. ∵BE=DE, ∴∠EBD=∠EDB=y. ∵AD=DE, ∴∠A=∠AED=x. 又∵∠BDC=∠A+∠ABD,∠AED=∠EBD+∠EDB,∠A+∠ABC+∠ACB=180°, ∴x=2y,z=x+y,x+z+z=180°. 解得:x=45°. 即∠A=45°. 例6 若等腰三角形一腰上的中線將三角形周長分為9cm和12cm兩部分,求這個等腰三角形的底和腰的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