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養生格言,引金元四大家之朱震亨《格致余論》中的一段話,提出冬補三九以收心養心、節欲保精為要,正應了中醫“藥補不如食補,食補不如神補”之義,看官不可小覷。
說起神補冬季,當以靜坐收功最大。《禮記》中說:“仲冬之月,日短至,陰陽爭,諸生蕩。君子齋戒,處必掩身,身欲寧。去聲色,禁嗜欲,安形性,事欲靜,以待陰陽之所定。”意思是說,冬至前后是一年中白晝最短的時候,此時陰最盛而陽微升,生機動蕩。此時應戒齋,不可暴露身體(性禁忌),戒絕聲色嗜欲,少外出活動,少思慮事情。此即龔居中所說“古人冬至閉關以養微陽”的來歷。
龔居中,明代江西金溪人,曾任太醫院太醫。擅長內、外、兒科,而且通曉針灸、養生之術。有多部醫著傳世,其中《紅爐點雪》(原名《痰火點雪》)詳論肺癆(即今之肺結核)的診治,自詡治療肺癆如雪入紅爐,即點即化,對后世影響極大,被收入《中國醫學大成》。《紅爐點雪》四卷,其第四卷專論針灸及保健卻病秘訣,靜坐功夫單列一節,可見龔居中對其的重視程度。
為何冬季養生推崇靜坐呢?龔居中認為,春乃生發之時,夏乃陽氣茂盛,而靜坐有“靜世”之義,與冬季閉藏之義相通。“人心若與天心和,顛倒陰陽止片刻”,故從“天人合一”的角度講,靜坐宜于冬季。春夏之際,歌詠所以養性情,舞蹈所以養血脈,宜夜眠早起,廣步于庭,披發緩行,以使長生。冬季陽氣閉藏,不可擾動筋骨,許多養生鍛煉方法難以實行,正是靜坐養生的大好時機。故云:“此惟秋及冬至以后,行之尤妙。”
靜坐養生是中國古老的練氣養生方法。老年人瞌睡少,冬季也往往醒的很早。此時陽光未出,應“遲起以待陽光”,不提倡出門鍛煉。這段時間恰好可以用來練習靜坐。施行者盤膝端坐于床上,下頜微收,眼口微閉,舌抵上腭,心無雜念,緩緩吸氣。意念中吸氣入腹,待腹部微微隆起后,氣息轉而后,自尾閭沿督脈升至頭頂百會;呼氣時沿氣息進入的相反路線,緩緩呼出,腹部微微凹陷。呼吸越慢越好,常練者每分鐘呼吸3~4次。靜坐時間可自行掌握,但不少于10分鐘。施行者需要注意的是,心無雜念并不是要有意克制自己不思不想,若有念想如白駒過隙般忽閃忽現,不必刻意壓制,只要如“雁過寒潭不留影”般即可。亦可在意念中數氣息在體內循環的次數,一呼一吸為1次,此為“數息”,有助于克服雜念。
正值冬季,按龔居中所言,此時如能堅持靜坐養生,可使來年春夏諸病不生。各位可愿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