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寒,老寒腿不請自來
65歲的王婆婆,家住武漢市石喬口區漢正街。每到變天氣溫降低的時候,她的兩側小腿就開始出現問題,膝關節發涼、酸脹麻木、疼痛,腫脹,上下樓時關節部位咔咔直響。上周,疼痛難忍的王婆婆來院尋求幫助,在給婆婆做了詳細的檢查后,醫生說婆婆屬于典型的“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俗稱“老寒腿”。
膝關節骨性關節炎主要是因為關節軟骨發生退行性改變,引起關節部位和下肢的不適癥狀。該病患者以中老年人為多,而且在天陰下雨或氣候轉涼時,癥狀往往會明顯加重,看起來和天寒密切相關,因此也被俗稱為“老寒腿”。該病易反復發作,并以腿部(多為膝關節)酸麻疼痛為主要癥狀。
腿疼,老寒腿的預警信號
“老寒腿”,說到底是一種退行性病變。何為退行性病變?就是南于不當的保養和使用,導致關節軟骨的結構發生了變化,從而影響了其基本功能。打個比方,就像一輛車,沒有得到及時的保修,零件磨損后出現故障一樣。
“老寒腿”患者由于各種原因,導致了膝蓋部關節周圍的韌帶松弛,關節滑膜萎縮或增生,分泌的滑液減少或增加,引起關節活動不便等不適癥狀,具體表現足下肢及關節發涼、酸脹麻木、疼痛、行動不便。特別是秋冬季,天氣濕冷,癥狀更加明顯或加重。
為什么下肢關節容易出問題?如果說人體其他部位是“肉包骨”,那么關節部位就是“皮包骨”。關節的基本結構是骨與骨直接通過軟骨和韌帶相連接,只要軟骨受損,關節部位就會發生病變。在人體各關節中,膝關節承載著人體大部分的負重,是首要的著力點之一,也最容易磨損。
在秋天,冷暖交替之際,低溫或巨大的溫差會導致肌肉和血管收縮,引起關節疼痛,肌肉僵硬,從而表現出“老寒腿”的癥狀。
保暖,是預防的第一要務
老寒腿是一種“環境病”,一旦遇上誘發此病的環境,就很容易復發。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做好腿部的保暖。
預防“老寒腿”的發生,應從秋末冬初寒流還未來臨之時開始,直到第二年春初(特別是在冬季),著重保護好下肢。在冷暖交替之際的秋天,如果遇到低溫或溫差過大,導致肌肉和血管收縮引起關節疼痛,這就是在提醒你必須保暖了,可以采用局部熱敷的辦法來緩解癥狀。但切記,這除不了病根。
“老寒腿”雖然說是老年病,其實與年齡無關。一些年輕女性,特別是年輕時尚的“潮女”們,長期穿著高跟鞋顯身材,或是冬季“堅守”超短裙亮風度。穿著過高的高跟鞋,身體就會前傾,人要站穩維持平衡,就必須昂首挺胸,固然更能展現身材之美,但是加大了膝關節的負重量。而穿短裙的女性“美麗又凍人”,寒冷使關節營養液流動緩慢,久之可引起關節軟骨受損,引起關節疼痛。在此,提醒那些愛美的女性一定要注意保暖和適當的鍛煉。千萬不要讓“老寒腿”鉆了空子。
運動,要講究科學和適度
很多人在年輕時意識不到關節的重要性,總認為老寒腿是“老年病”。事實上,成人到20歲,軟骨就開始退變,過了40歲,軟骨變薄,大多會出現髕骨軟骨軟化,女性的軟骨退化更快。武漢市普愛醫院初步統計,40歲~45歲的膝關節痛患者,目前已經占整個門診患者的兩成左右,而在5年前不足半成。因此,年輕時要懂得“科學用關節”,長時間蹲著、上下樓梯減肥法、暴走、超負荷爬山等,都是“膝關節必殺令”。
比如上下樓梯,其實下樓比上樓更傷關節。因為下樓時人體的重量全加在一側膝關節上,膝關節中髕骨瞬間承載的力量是人體重的7倍。用上下樓梯鍛煉、減肥不可取。
那么,將關節“省著用”是不是就能安枕無憂?其實不然。要記住,“省著用”不等于“不用”,如果長期不鍛煉,就如同長久不開的汽車,零件一樣會生銹。人體缺乏鍛煉,靈活性變差,腿部肌肉力量下降,也會影響關節的穩定性。在這種狀態下,一旦突然運動,關節受傷的風險會更高。
關節軟骨的營養來自于關節液,而關節液就像海綿中的水,只有靠“擠壓”才能夠進入軟骨,促進軟骨新陳代謝。所以適當的關節運動,可增加關節腔內的壓力,有利于關節液向軟骨滲透,減緩關節軟骨的退行性病變。如果長期缺乏運動,勢必影響關節液的產生,關節軟骨長期缺少營養,當然會提前老化。
如何運動才能加好保護膝蓋和下肢,預防“老寒腿”呢?膝關節退行性病變不可逆,一旦病情嚴重,會極大影響患者日常生活,大約有三分之一的患者不得不接受關節鏡下清理手術或關節置換手術,使身體、經濟遭受雙重打擊。要保護膝蓋少受傷,介紹一套簡單有效的訓練方法:平臥床上直腿抬腳,每次30個,每天做兩次??梢藻憻捈∪?,保護膝關節韌帶,增加膝關節穩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