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就有些胖的張玨,妊娠后多災多難。先是在妊娠中期出現了妊娠高血壓綜合征,頭痛頭暈、惡心嘔吐,下肢水腫,檢查血壓160/95毫米汞柱,尿中微量蛋白,多次到醫院救治。好不容易熬到臨產,由于擔心出現意外,做了剖腹產,術后臥床幾天。待到拆線準備出院時,又感染發燒,下肢腫脹疼痛,醫生說是發生了血栓性靜脈炎。
婦女在懷孕期間的凝血功能往往增強,機體處于相對高凝狀態,有利于預防產后出血過多。這種血液高凝狀態在分娩前達到高峰,產后延續2~3周后開始下降,直至產后6周左右恢復正常。正是由于血液的高凝狀態,加之活動減少和血流緩慢,因此,產后6周內是血栓性靜脈炎高發期。
像張玨這樣懷孕期間罹患妊娠高血壓綜合征(簡稱妊高癥)的產婦,是產后血栓性靜脈炎的高危對象。妊高癥可使全身小血管長時間處于痙攣和缺血狀態,不僅顯著增加血栓形成的幾率,而且容易造成血管損傷,促使血栓性靜脈炎的發生。所以,凡是罹患妊高癥的產婦都要盡早預防血栓形成和血栓性靜脈炎,孕期要積極控制妊高癥,產時要避免胎膜早破,產后要預防感染和鼓勵產婦早活動。
臨床資料顯示,產后血栓性靜脈炎主要發生在血流緩慢的下肢血管,以經產婦、高齡產婦和肥胖產婦多見。患者有高熱、寒戰等全身癥狀,多為弛張熱或間歇熱。患肢出現持續性隱痛或牽拉性脹痛,同時出現緊張性水腫,并有患肢皮膚顏色改變和表面溫度下降,有的可伴有肢體麻木感、足底著地困難感及針剌感等現象。實驗室檢查可見白細胞升高,核左移和血沉增高。
治療產后血栓性靜脈炎,主要是足量使用廣譜抗生素,預防繼發感染。建議選用氨芐青霉素或頭孢菌素,配合甲硝唑靜脈滴注。早期可給予小劑量肝素進行抗凝治療。患者要臥床休息,抬高患肢,局部敷以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草藥。病情穩定后要早期下床活動,穿著彈力襪或用彈力繃帶包扎患肢,以促進血液循環,促使栓塞血管恢復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