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人為本,愛護生命
書中除《本生》《重己》《貴生》等專題寫養生之外,其養生的主張和經驗也散見于其他篇章里。《本生》原本是陰陽家的學說,其本意就是養生與延年益壽;《重己》的核心是以人為本,愛惜生命,尊重人權;《貴生》講的是養生方面的具體內容。
關于生命,《呂氏春秋》有“全生為上,虧生次之,死次之,迫生為下”的說法。這里所說的全生就是保全生命,愛護生命,順應生命的規律;虧生是生命的天性受到壓抑和損傷,當然不利于養生。至于迫生,意思是茍且偷生地活著,還不如死去。因此,在順序上把迫生放在了死的后邊,寓意“生不如死”。順應生命天性的活著應該受到尊重,不能混日子,要有理想有追求:但同時也不能不顧生命的極限和健康,去過分追求個人的欲望。世界上的人不論貴賤貧富,都在為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和幸福而活著,但不能勉強去做做不到的事。要掌握分寸有個度,要節制欲望。“所謂全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故圣人必先適欲”。作者反復強調適欲,即“欲不可無,亦不可縱”。
享受和逸樂也要適度
由上可知,人不可過于克制自己的欲望,但也不能放縱自己的欲望。因此,書中說:“是故圣人之于聲色滋味也,利于性則取之,害于性則舍之,此全性之道也。”也就是說,對于感官和物質的享受不能隨心所欲,要看對生命和健康是有害還是有利。特別告誡那些富貴人家,不能因為有條件就放縱七情六欲,盡情聲色。吃穿住行都要有度,過分沉迷追求一時之快樂往往傷及生命和健康。舉例說,富貴人家有條件,動不動就坐車騎馬,懶于行動,舒服是舒服,可結果是“招蹶之機”(招之足病):“肥肉厚酒,務以自強”,吃喝著高興,但那是“爛腸之食”,傷腸胃,有害身體:“靡曼皓齒,鄭衛之音”,二奶、三陪玩得高興,但那是“伐性之斧”,消磨意志,傷害身體還是犯罪之始……
“故圣人必先適欲”,就是得悠著點。“所謂重生者六欲皆得其宜也”,也就是說,七情六欲不能隨心所欲,都要有個度。
享受生命活到盡頭
在《呂氏春秋》里有一章《盡數》,意即活到生命的盡頭,盡享天年。要做到這一點就得養生。養生就是抵御外界的一切不利因素,糾正生命過程中的不良習慣,時刻矯正過與不及。如五味過則傷身,七情過則傷神志與精神,自然界的風、寒、暑、濕,過之則傷精氣。即“故凡養生,莫若知本,知本則疾無由至矣”,內固本,外御邪,養生全生之道。
可貴的是它用辨證唯物主義的觀點說明生命是形體和精神的統一,用于養生就要形動神靜。“流水不腐,戶樞不蠹,動也”,只有運動才能健康長壽:“行不動則精不流,精不流則郁”,生命過程是不斷的新陳代謝過程,只有“棄舊納新”才能“肌肉腠理暢通”,更新精氣,驅盡邪氣,活到“盡數”。但在強調形動的同時又要神靜,心境平和、恬淡就能“憂患不能入,邪氣不能侵”。現代科學研究也證明,人在安靜的狀態下,腦電波有節律,自身的能量消耗少,心臟跳動減緩,肌肉松弛,呼吸平穩緩和,各器官的生理均衡,生命的能量積蓄充足,自然健康長壽,活到“盡數”。
《呂氏春秋》還特別指出,飲食要清淡,定時定量,不要過饑過飽;有病要及時醫治,不要相信巫醫,更反對卜筮迷信、求神問鬼,這在那個時代是十分可貴的。由于時代的限制,其中也有些觀點不符合現代科學,應該有批判地學習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