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壓,是指血壓經常在90/60毫米汞柱以下,患者同時有頭暈、乏力、心慌氣短、眼前發黑等自覺癥狀,部分患者怕冷喜暖、手腳發涼。多見于慢性腎上腺皮質功能減退癥、垂體前葉功能減退癥、慢性消耗性疾病及營養不良、心血管疾病患者。對于老年人而言,血壓偏低會使血流緩慢,血液黏稠度和凝固性增高,使腦部供血不足,引起缺血、缺氧。部分老年人動脈硬化,血管腔變得狹窄,血管壁彈性減弱,容易形成血栓而導致中風。
中醫認為,低血壓屬眩暈、虛勞范疇,是由中焦脾胃虛弱,氣血虧虛,加之煩勞、精神緊張導致清陽不升、濁氣上擾所致。筆者自擬“益氣升陽湯”治療低血壓,7日為1療程,連服兩個療程,效果相當明顯。現介紹如下,供患者參考。
處方炙黃芪30克,黨參30克,炙甘草15克,白術15克,陳皮10克,當歸20克,茯苓20克,枳殼10克,桂枝10克,五味子10克,炙麻黃5克。
用法水煎30分鐘取汁,連煎2次,共取汁600毫升左右,分早晚2次空腹溫服,每日1劑。
方解藥理研究證實,桂枝能強心,增加心血輸出量,促進腎上腺機能趨向正常;茯苓加強心臟收縮,促進細胞免疫與體液免疫;五味子有“適應原”樣作用,能改善條件反射的活動性,提高大腦皮層的活動能力,調節血壓中樞及心血管系統的生理機能,改善血液循環,增強腎上腺皮質功能:枳殼能使平滑肌興奮而升壓:甘草有激素樣作用,可使患者體力增強,食欲增進,血壓增高:麻黃能使心率加快,外周血管收縮,血壓升高,且作用緩和而持久,對大腦、腦干及脊髓均有興奮作用。
方中以黃芪為主藥補中益氣升陽:輔以黨參、白術、炙甘草、茯苓補益心脾:佐以當歸補益心血且兼行氣,陳皮理氣和中,使補而不滯:更用枳殼、桂枝、五味子、麻黃以助升壓。諸藥合用,使脾胃得健,中氣充足,心氣旺盛,鼓動有力:心血旺盛,血脈充盈,血壓復常,則諸證自除。適合氣血兩虛、心陽不振之證的低血壓患者。
血壓是循環著的血液在血管內流動時對血管壁所產生的一種壓力,它主要來源于心臟收縮等動力。血液憑借著一定高度的血壓,在血管中流動,從而保證血液和全身組織間通過毛細血管進行氧和營養物質的交換過程,同時從全身各組織回收代謝產物及二氧化碳等廢物。因此,對低血壓不應忽視,要積極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