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些畫漂亮嗎?告訴你們,它們可不是用筆畫出來的,而是用麥稈貼出來的,是麥稈畫!
早在兩千多年前,我們的祖先就開始用麥稈來作畫了。是不是覺得有點兒奇怪:人們為什么會想到用麥稈來作畫呢?
神圣的麥草
小麥傳入我國后,成為了咱們賴以生存的糧食。被人們視為神圣之物,象征著豐收和財富。
談到麥子的神奇,亞云不禁想到了這么一個民間傳說:劉秀被王莽追殺,萬般無奈,躲到麥地里,麥子隨即變化成樹林保護劉秀。因此當地人把麥子看成能祈福迎祥的草,從此就有人制作麥稈畫。
麥稈畫應運而生,并且因為材質的原因,有著吉祥高貴的象征意味。
麥稈畫雖然來自民間,卻十分珍貴,一般都是作為皇家貢品,非常罕見。
后來,老一輩民間藝術家挖掘研究古老的工藝技術,通過實踐創新,才使得這一民間瑰寶流傳開來。
奇妙的變身
首先精選飽滿的麥稈,將其浸泡、消毒、清洗,然后再將其剖開。
刮去麥稈中的麥芯,讓其表面光滑,再將麥稈熨燙壓平,形成麥稈條。
將麥稈條組拼成麥稈片,以備裁剪。
先將畫面勾勒出來,并在麥稈片上留下輪廓。
通過剪、裁、刻等方式,形成畫面的各個小塊,并對其進行烙燙,形成不同的色澤。
按照整體圖案,以剪紙、鏤空等技法,分先后順序,比照勾勒好的圖案,將麥稈片黏貼到底板上。再經過清潔、裝裱等過程,一幅精美的麥稈畫就形成了。
看似簡單的制作流程,如果真正去研究它,你們就會發現,那是一個非常龐大又非常細致的工程。一般,制作普通的麥稈畫需要一周左右的時間,如果比較復雜的,那就要一個月左右才能完成。
材美工巧
一般麥稈畫多為本色,也就是與生俱來的金黃色,無需染色。這種天然的金子般的顏色,經過烙燙,形成深淺不一的色彩,再經過黏貼、組合,變成精致美麗的畫面,自然靈動,古樸典雅,極其賞心悅目。
經過不斷發展創新,藝人又將國畫、版畫、剪紙、油畫等諸多藝術表現形式融入到了麥稈畫之中,又采用立體繪畫熨燙技法,呈現出富有立體感、層次性的畫面,使得麥稈畫躍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不僅如此,為了畫面的需要,藝人還給麥稈畫點綴了些顏色,使得整體更加的艷麗十足。
此外,藝人還將麥稈畫與陶瓷工藝結合在了一起,讓麥稈畫有了進一步的飛躍。
《周禮》中說:“百工之事,皆圣人之作也……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其四者,然后可以為良。”麥稈畫正是集四者于一身,將自然條件同人工技藝完美地結合起來,變廢為寶,真正做到了材美工巧。
看了上面的介紹,你們是不是覺得麥田就是一個巨大的寶藏?喜歡做手工的同學,有沒有動心,制作一幅自己的麥稈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