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爾茲獎:由國際數學聯盟頒發,每四年一次,獎勵全世界有卓越貢獻的青年數學家。菲爾茲獎是據加拿大數學家約翰·查爾斯·菲爾茲的要求設立的,被視為數學界的諾貝爾獎。
時間倒轉到1982年8月里的一天——
波蘭首都華沙正在召開的世界數學大會上,一位年輕的華人學者,在世界各國著名數學家的注視下,在熱烈的掌聲中,從容地走上主席臺,彬彬有禮地從世界數學聯會會長手中接過“菲爾茲獎”獎章和證書。這位獲獎學者,就是當時年僅33歲的美籍華人數學家丘成桐。他因為解決了著名的數學難題“卡拉比猜想”,而獲此殊榮。
有同學說,數學就是枯燥的數字,在生活里也沒啥大用場。你贊同嗎?我們來聽聽丘成桐先生怎么說。
我眼中的數學
數學有什么用?丘成桐先生說,數學的用處一般不容易被人們注意,但是生活中卻處處離不開它。比如小到我們日常用的銀行卡,大到銀行的巨額資金轉賬,它們的密碼就需要用非常復雜的數論來解決。再比如我們看到的科幻電影《星球大戰》《侏羅紀公園》等等,一艘飛船,一只恐龍長什么樣子,如何運動,這些圖像如何用最簡單的方法表現出來,這些也是數學問題。你們看,數學有用嗎?
對數學沒有興趣怎么辦?丘成桐先生說,先別急著說沒興趣,興趣需要充分地培養。就好像我們爬山,在沒有爬上山之前,你就不知道山頂有什么,而如果你堅持登上了山,也許就會被眼前的美景陶醉……
丘成桐先生用爬山來類比培養數學的興趣,你能明白這其中的相通之處嗎?
向上的勁頭
正是在不斷的學習中,丘成桐對數學入了迷,日后取得的豐碩成果,與他的刻苦努力是分不開的。
小時侯,丘成桐全家九口人僅靠父親一個人的薪水養活著,日子十分清苦。13歲那年,父親不幸去世,家境也更加貧寒,但他并未退縮,越發地刻苦努力。
進入大學后,他對數學入了迷,因為在他看來,數學不僅是科學,更是藝術。家里住房狹窄,環境嘈雜,這些都影響不了他對數學的熱愛。
在老師陳省身先生的幫助下,丘成桐去了美國,有了這難得的學習機會,他更加刻苦努力地鉆研。他后來回憶說:那時,我總有一股向上的勁頭,有強烈的學習欲望。我到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后,凡是涉及數學的講座,有些雖與我學習的專業沒有直接聯系,我也都去聽,這使我的知識面能寬廣些。有的不見得能懂,但這也不要緊,因為,聽了就曉得有這方面的知識,到時可能會用上。
你覺得廣泛學習有哪些益處?
故國情深
丘成桐對祖國懷有濃厚的感情,他多次應邀回國講學。他說:我是中國人,要盡中國人的本分,要為祖國的數學事業出力。
他認為,我們既要學習國外先進的東西,也要克服崇洋的心理。在研究的過程中要多與他人討論、接觸,不要整天坐在屋子里。
他還經常向年輕的學者傳授自己的治學經驗,鼓勵更多的華人青年致力于數學研究,以創造更多佳績。1984年,他被中國科學院數學研究所聘為名譽教授,并被北京大學聘為客座教授。
做研究“不要整天坐在屋子里”對你有什么啟示?
(責任編輯:周 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