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鏘鏘鏘……”伴著一陣陣銅鑼聲,一個個小人兒跳上了戲臺。
大家對這出戲熟悉嗎?是不是覺得,它跟咱們平常在電視上看到的不一樣?
那是因為,這出戲的“演員”們可都是木偶。
有同學可能要問了,木偶怎么能做出這么多動作呢?咱們趕緊到后臺看看吧。
原來,是一群藝人躲在幕后,通過一根根線,操控著木偶,讓它們做出各種不同的動作。
你們知道這是什么戲嗎?
這叫提線木偶戲,你們答對了嗎?
百戲之首
木偶戲,也叫傀儡戲、傀仔戲,起源于漢,興盛于唐。它以傳統京劇為主,融合了雕刻、服裝、劇本、表演、音樂等元素,被稱為“百戲之首”。如果你們想了解我國悠久的戲劇文化,相信木偶戲一定會是個有趣的啟蒙老師。
不僅如此,它還有多種表演形式,主要分為布袋木偶戲、提線木偶戲、杖頭木偶戲、鐵枝木偶戲等。
今天我們就來重點了解提線木偶戲。說到這里,我不禁想到漢高祖劉邦,據說,他跟提線木偶戲的起源有著莫大的聯系。
相傳,漢高祖劉邦率軍攻打匈奴,剛到平城,就被匈奴王冒頓帶軍圍困了。冒頓之妻閼氏帶兵守在一面,等待攻城。
一個多月后,漢軍糧草沒了,餓死無數,劉邦心急如焚。就在這時,劉邦的謀士陳平得到了一個消息,那就是冒頓是個好色之徒,而閼氏妒忌心又特別重。于是陳平就想了個離間計。他讓工匠制作了很多木偶美女,并在木偶上連了幾根絲線,命令士兵每天提著木偶在城垛孔穴邊走動。遠遠看去,平城美女如云。閼氏擔心攻下平城之后,冒頓會選美納妾,便下令退軍。就這樣,木偶美女解了平城之圍。從此,提線木偶戲便傳揚開來。
神奇的指尖功夫
有人可能會說,不就是通過絲線來控制木偶嘛,很簡單啊。
如果你們也這樣想就錯了。在所有的木偶戲表演中,表演提線木偶戲的難度是最大的。提線木偶由操控板、線、木偶組成,根據木偶動作的需要,線的數目從10多根到30多根不等,動作越精致繁雜,線數就越多。
一個木偶往往由一個人控制。藝人一手拿著操控板,一手撥弄著絲線。有時,拿著控制板的手也要拉線。隨著藝人手指的擺動,木偶能眨眼動耳,拿杯飲酒,舞棍弄棒,騰云駕霧。
不要以為,表演提線木偶戲就只是動動手而已。當木偶跳舞的時候,藝人也在跳舞;當木偶生氣跺腳的時候,藝人也在跺腳……用藝人自己的話來說,這就是表演提線木偶戲的最高境界,人偶合一。如果自己不動,好像就不能跟木偶對話,找不到那種感覺了。也只有自己動起來,才能讓木偶更加活靈活現,富有生氣。
彈指間,便是一個人的悲歡離合,生死榮辱;反掌之下,便是冬去春來,換了人間。這奇妙的功夫,讓人驚嘆不已。
鄭板橋在《詠傀儡》一詩中就寫道:“笑爾胸中無一物,本來朽木制為身。衣冠也學詩文輩,面貌能驚市井人。得意那知當局丑,旁觀莫認戲場真。縱教四肢能靈活,不藉提撕不屈伸。”
精致的木偶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木偶戲如此精彩,當然離不開精致的木偶。大家別小看了這些木偶,它們可是經過層層雕琢,暗藏玄機呢。
提線木偶的制作可分為雕頭頸、扎身體、做提線。
這其中,雕頭頸最為精細。先將樟木打磨成木偶頭頸,然后雕刻出人物五官,再用特殊的材料涂在木偶頭的白坯上,使表面光滑平整,接著根據人物角色,給臉部著色,勾勒出人物的面部表情,并配上胡須、頭發等。
用鐵絲或木條扎出木偶的身體,巧妙地連接各個關節,安上頭頸,再給木偶穿上精致的衣服。最后根據木偶的動作,在木偶的關節處連上絲線。成型的木偶不僅可以用來表演,它們本身就是一件很好的藝術品。
有些更為精細的木偶,嘴巴、耳朵、眼睛、手等處都帶有機關,表演中,藝人可以通過線來帶動機關,讓木偶人張嘴,扇動耳朵,眨眼睛,動手等。
想想看,這些精致的小人兒在舞臺上表演,那是多么的賞心悅目啊!
現在,藝人又通過不斷創新,將現代劇、童話劇等也用木偶戲的形式表現了出來,趣味紛呈。不僅如此,藝人還利用了聲、光、電來營造氛圍,讓木偶戲更豐富多彩,引人入勝。
“咚咚咚……”木偶戲到此就結束啦。在這一年中,亞云和大家一起了解了不少的民間工藝,如果你們身邊還有更為奇妙的民間工藝,不妨將它們也介紹給亞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