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幾乎每人一張信用卡,便利的背后,是高額利息、沒邊的利滾利、甚至無法無天的滯納金。當你遭遇這種種不公糾紛時,可舉起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案例一:汪先生于2010年初在某銀行辦理了一張信用卡,并在春節期間透支消費7500余元。因種種原因,汪先生未能及時還款,兩年后,當銀行將汪先生告上法庭時,其申請賠償額為3.3萬元,包含本金、利息、復利、滯納金四部分。
案例二:齊小姐用其所辦理的某銀行信用卡透支消費了18611元,并在銀行規定的還款日之前還上了18600元。可就是因為少還了其中的零頭11元,一個月后,齊小姐所收到的銀行催款單表明,其欠款數額為400余元。齊小姐非常驚愕,經與發卡銀行聯系,被告知該行對信用卡采取的是“部分未還,按全額付息”的方式來計透支利息。齊小姐當即質問:當初領卡時,銀行也沒有告知是這樣計息的呀?
案例三:陜西的王先生于四年前在某銀行辦理一張信用卡后,先后消費和取現11.5萬元。然而,截止2012年7月底,王先生因涉嫌惡意透支信用卡犯罪被警方刑事拘留時,所涉嫌的惡意透支高達40余萬元。其中,竟然有30余萬元是逾期未還欠款而產生的利息和滯納金等費用。
分析點評
一、部分欠款按全額計息沒有法律依據,消費者可完全不予支付。該種全額計息之設定違反了民法公平與誠實信用原則,屬于顯失公平的無效條款規定。《合同法》第五條規定:當事人應當遵循公平原則確定各方的權利和義務。所謂公平,強調的是等價,公平公正、合理,如果一種交易結果形成了當事人之間的極大的利益失衡,就是不公平。案例二中的齊小姐只忽視了零頭11元未還,銀行卻按透支總額18611元來計息,對齊小姐來說,顯然極為不公平。《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72條規定:一方當事人利用優勢或者利用對方沒有經驗,致使雙方的權利與義務明顯違反公平、等價有償原則的,可以認定為顯失公平。可見,無論該銀行設定的全額計息辦法是否已經告知消費者,消費者是否在辦卡合同上簽字,都因其顯失公平,當屬無效條款。
二、單方設定復利,涉嫌霸王條款,法律不認。所謂“復利”,簡單地說就是重復計息之利,就是將已經計算取得的利息,在后段時間里又將前面的利息視為本金再次收取利息,也就是民間所言的“利滾利”。《最高人民法院關于貫徹執行<民法通則>若干問題的意見》第125條規定:公民之間的借貸,出借人將利息計入本金計算復利的,不予保護。《最高人民法院關于人民法院審理借貸案件的若干意見》第七條規定:出借人不得將利息計入本金謀取高利。
三、涉案銀行收取所謂的滯納金,更是一種嚴重的違法行為,消費者不僅不能接受,還應舉報、請求相關監管部門予以處罰。《行政強制法》第十二條、第十七條明確規定:加處罰款或者滯納金是行政強制執行的一種方式;行政強制措施由法律、法規規定的行政機關在法定職權范圍內實施。行政強制措施權不得委托。可見,收取滯納金的主體是行政機關,而銀行非行政執法機關,不具有設定、收取滯納金的權力。更何況:《行政強制法》第四十五條二款規定:“加處罰款或者滯納金的數額不得超出金錢給付義務的數額。”
《銀行業監督管理法》第四十五條(四)規定:銀行業金融機構違反規定提高或者降低存款利率、貸款利率的,由國務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責令改正,有違法所得的,沒收違法所得,違法所得五十萬元以上的,并處違法所得一倍以上五倍以下罰款;情節特別嚴重或者逾期不改正的,可以責令停業整頓或者吊銷其經營許可證;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對此,涉案消費者可向商業銀行的監管部門舉報。
四、如果涉案銀行強調該滯納金實際是違約金,同樣不會得到法律的保護。盡管在消費者辦理銀行信用卡時,銀行方都會將滯納金條款寫進發卡行的發卡條約(合同)中,并讓消費者簽字。但這畢竟是銀行單方起草的格式條款,消費者不可能就此與銀行討價還價。而從上述涉案銀行所設定的滯納金根本沒有上限,甚至超過本金,那么,該條款在設定消費者權利與義務時,明顯違背了公平、平等、誠實信用原則。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規定:格式合同、通知、聲明、店堂告示等含有對消費者不公平、不合理的規定,或者減輕、免除其消費者合法權益的,其內容無效。
(編輯 張秀格 gegeprett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