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0月9日是“世界郵政日”。不過……現在我們都發電子郵件、手機短信了,誰還寫信啊?不要說我們了,就是我們的爸爸媽媽,出門在外時也都是往家里打電話,或者在網上跟我們聯系。信件這個東西,確實好像被歷史淘汰啦。
然而,郵局的門口還立著綠色的郵筒。當我們要給遠方的朋友寄東西的時候,還是要到掛著綠色牌子的郵局里去,把東西包進郵包里,然后寫好地址、郵編,再郵寄出去。看來,郵遞仍然是人類傳送物品的一種重要方式。就連我們《百科探秘》這本雜志,好多小朋友不也是通過郵局來訂閱的嗎?所以,聽一聽關于人類郵政的歷史故事,也是很有意思的哦!
在連文字都沒有的遠古時期,人們即使出門,也不會走得很遠。如果真在外面遇到了什么事情,想告訴同伴,就只能親自回去,或者讓同行的人捎口信。當然,萬一捎信的人記性不好,走到半路就把口信給忘了,那也是沒辦法的事情……
有了文字之后,人們才開始把消息寫下來,然后通過別人的傳遞,送給自己想要告訴的人。這就是“信”的來歷。那時,普通人寫完信,一般是請熟人捎信,還有人用信鴿來傳信。但這些做法都不保險:有時信不小心被弄丟了,還有時捎信的人在路上遇到了強盜,自己的性命都可能保不住,更別提信了。至于什么時候能送到,那就更沒準啦!一封信在路上“走”個一年半載,是家常便飯。如果有人在孩子剛出生的時候派人送了封信去通知親戚,等信送到,很可能孩子都好幾歲了。這一點都不是夸張。
老百姓的信,這么“磨磨蹭蹭”也就罷了。但如果是軍情大事,或者皇帝下達的重要命令,也這樣在路上“爬行”的話,可就要亂套了。所以,皇帝們很快就發現,必須派專人來傳送這些重要的信件,以保證速度和安全。于是,就有了專門的郵驛(yì)和信使。
驛站和郵車
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中國就有了專門的送信人。他們騎著快馬,日夜不停,為皇帝傳遞重要的消息。“驛”這個字的意思,就是那時供這些人換馬、休息的地方,也稱為“驛站”。就是古代的郵局啦。有些地方還有了專門送信的郵車。據歷史記載,有一次,楚王在攻打庸(yōng)國時,故意不坐戰車,而坐送信的郵車,結果庸國毫無防備,被徹底擊敗了。
秦代家信
在靠騎馬和駕車送信的年代,想要信送得快,就得有暢通各地的大路。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中國統一修建了四通八達的道路。送信也就變得方便多了。在河南,人們曾經發現了秦軍士兵的家信,用墨寫在木板上,內容是向母親致以問候,并要家里送冬天的棉衣來。
唐代的“報紙”
唐代時,絲綢之路遠達歐洲,驛站也隨之遍布國內,分為陸驛、水驛、水陸兼辦三種,共有1639處。每個驛站有驛長1人;每3匹馬配1名驛夫;每1條船配3名驛夫。大詩人岑(cén)參(shēn)曾寫道:“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暮及隴山頭。”正是對當時送信情景的生動寫照。
在唐代的京城長安,有專門的官員將朝廷里發生的大事寫下來,送給駐守在外的將領們閱讀。這被稱為“邸(dǐ)報”。其實就是中國最早的報紙。“邸報”也由郵驛傳遞。官員們可以像現在訂報紙一樣,到驛站去領取。
宋代的“快遞”
在宋代,由于戰爭頻繁,特別設立“急遞鋪”來傳遞緊急軍情。其中如果是用金字寫在朱漆木牌上的,還要特別加急,需要以每天500里的速度傳遞!著名的將領岳飛被召回南宋京都臨安時,在前線接到的“十二金牌”,就是由急遞鋪傳送的這種特急軍令。可以說是最早的“快遞”了。
波斯帝國
西方的郵遞活動也開始得很早。在古埃及時期,已有關于通信活動的記載。到了公元前10世紀,亞述帝國以首都為中心,開始建筑石砌的驛道。后來,波斯人滅亡了亞述,建立了波斯帝國。波斯的皇帝大流士在亞述驛道的基礎上修筑了四通八達的驛路,沿途設有驛館,由騎兵擔任信使,將皇帝的命令傳達到全國各地。
古羅馬
經過長期的軍事征服,古羅馬在公元前1世紀以后,變成了一個橫跨亞、非、歐的大帝國。當時的羅馬軍隊走到哪里,就把路修到哪里。因此在羅馬帝國境內,交通非常發達,郵信傳令也很方便。甚至在我國漢代的史書中,都提到了古羅馬“十里一亭”的郵遞系統,可見當時中國和西方的接觸、交流已經開始啦。
阿拉伯帝國
阿拉伯人在公元8世紀建立了屬于自己的帝國,占據了橫跨歐亞兩大洲的重要地理位置。往來這一地區的人和信也變得非常多。阿拔斯王朝設立了專門管理郵遞的部門,并設置驛館900多處。驛道干線以巴格達為中心,東到波斯灣,北通摩蘇爾,西通敘利亞。不但便于傳遞信件,也為往來客商提供了方便。
民間郵政的出現
前面提到的所有古代“郵局”,中國的也好,西方的也好,都是只供政府官員專用的。普通百姓的信件,還是只能靠人捎帶。在所有捎信人中,最靠譜的就要數商人了。他們由于生意的緣故,經常需要走南闖北,哪里都去。所以托他們帶信的人也特別多。當然,讓人家白白帶信也挺過意不去的。大部分人會給帶信人一些禮物和金錢,作為報酬。
時間長了,有的商人就“腦袋開竅”,發覺可以專門做這種帶信的生意。在歐洲,經過了15~16世紀的文藝復興之后,人們受教育的程度普遍提高,寫信成為人們日常的交流習慣。于是對送信的需求也大大提高。這時開始出現了專門的郵遞商人。他們雇傭專人做信差,將客戶的信件送到指定的地點。然后收取一定的費用。16世紀,德國的塔克西斯家族就是歐洲最著名的郵商。他們的公司有信差2萬人。只要是在歐洲境內的信件,都可以被準確送到。這個公司經營長達400年之久,直到1867年才并入德國的公共郵政系統。
1680年,英國人陶克拉開設了“便士郵政”公司。在這里寄信,需要先交郵費,然后由工作人員給信件蓋上寫有收寄和投遞時間的郵戳(chuō),再統一集中投遞。這些辦法一直沿用到現在,成為我們在郵局里寄信時的通用做法。
從皇家郵政到公共郵政
在歐洲,各國的國王都建立了專門為自己服務的皇家郵局。本來這些機構都是不準公眾使用的,但為國王送信的人經常私下收幾個錢,就為他人帶信。一開始國王當然要處罰這種行為,然而處罰無法禁止人們對郵遞的需要。約在1600年,各國都開始放開禁令,允許皇家信使為私人傳遞信件。1627年,法國開始在較大的城市里開設郵局,制訂了收費標準,向公眾開放。
很快,人們就發現,由國家管理的郵局送信的速度、安全性都很有保障,而且人們交上來的郵費對國家也是一筆不小的財政收入。不久,大部分國家開始規定,郵政應當由政府專營。這樣,私人開辦的郵局不是被合并,就是慢慢地消失了。
1840年,英國開始了郵政改革。由國家開辦郵局,統一收集和投遞信件,供政府和公眾使用;由國家發行郵票,人們在寄信時購買,然后貼在信封上,表示已經付過郵費。這種新的郵政制度很快被其他國家采用。 從此以后,隨著火車、輪船、汽車、飛機等運輸工具的迅速發展,信件和郵件開始在世界各地穿梭往來,郵遞成為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