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開、讓開,大象來啦!啊?大象不是在動物園里的嗎?怎么會跑到馬路上?這是在泰國還是印度啊?呵呵,其實我們說的不是真正的大象啦,而是——
人家都說“馬路如虎口”,其實馬路上大大小小的車輛,也跟動物園一樣熱鬧。如果摩托車是小綿羊,小汽車是老虎的話,一般的公交車大概就是河馬或駱駝的大小吧。不過,世界上還有一些像“大象”那樣龐大的車輛,那就是長達18米的雙節公車。
城鄉間的重要交通工具
我們平時稱為“公車”或“巴士”的公共車輛,早在距今200年前就出現在巴黎和倫敦的街道上,成為城市中大量運輸旅客的交通工具。不過,那時的“公車”其實是公共馬車。從1905年開始,隨著車輛科技的日益進步,公共汽車成為從都市到城鄉間不可或缺的運輸工具,不僅越來越強調舒適與平穩,也越來越便于上下車。
公車“長高”、“長尾巴”
現在在路上看得到的一般單節公車,多數的長度在8到11米之間。如果你坐過類似大小的校車,可能會發現,每輛車只要坐兩個班的學生大概就滿員了,有時甚至只能坐下一個班的孩子!因此,公車設計師開始想辦法,有的人把公車的高度拉高,變成我們在電影《哈利波特》中看到的“雙層公車”;或是把長度拉長,結果就變成了那些拖著“尾巴”前進的“雙節公車”。
在地鐵技術還不發達的年代,為了解決都市內輸送大量旅客的問題,就有人想到,是不是能把兩輛公車“接”起來,這樣就可以一次運送比較多的旅客。不過,當時人們只是設想,要等到1960年,在匈牙利的布達佩斯城才出現了雙節公車的雛(chú)形。
20世紀80年代以后,隨著歐洲國家逐漸改善市區的道路環境,雙節公車開始在歐洲國家普及。隨后,雙節公車陸續遍及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也來到了城市人口快速增長的中國。
雙節公車有更大運輸力
為什么雙節公車花了這么長的時間才造出來?嗯,這是因為,當公車的“身體”變長之后,行動就不太靈活啦。為了讓這種“加長”的公車能夠在擁擠的市區道路上靈活地轉彎,需要很精密的技術才能辦到。特別是兩節公車中間相連的“關節”變得非常重要。
這個“關節”其實和火車車廂間的連接原理是一樣的。乘客可以在兩個車廂間自由穿越。不過現在多數雙節公車的主動力都在后車廂,而不是在有司機的前車廂。所以這個連接的部分在轉彎時,要能夠把力量平均地傳遞給前車廂,才能保證車輛安全前進。在駕駛這種雙節公車時,司機必須有駕駛過這種聯結車的駕照。另外,在轉彎時,他必須特別小心旁邊的車輛。新一代的雙節公車,更會在全車的前后左右配備高科技的小型監視器,讓司機可以在轉彎時全面地觀察旁邊的障礙物、行人或車輛。
雖然雙節公車的長度大約等于兩輛公車,卻具有比兩輛公車更大的運輸能力。一般的公車大約可以裝載50~60名乘客,而雙節公車卻能輕松地將120名旅客“塞”進“肚子”里。當然啦,這么多的旅客不可能只從一個門上下,所以雙節公車至少要配置前、中、后三個車門,以方便乘客上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