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只要我們的身體還在地球上,就會受到地心引力的影響。那么,在地球上要到哪里去找一個“沒有重力”的地方,來讓宇航員“實習”自己在失重情況下的行動呢?
嗯,在一些科幻電影里,我們經常看到一種“無重力實驗室”,難道……好吧,現在小編就來給你揭開傳說中神秘的“失重訓練營”的面紗。不過,看完了“真相”之后,可別太震驚啦!
好啦,可以睜開眼睛啦——哇,怎么是這么大的一個水池子啊?這跟失重有啥關系?
哼哼,猛一看去,這好像只是一座普通的游泳池。但如果你仔細一瞧,就會發現其中放置著多個重型密封設備,組成了一座水中的“機械迷宮”。這座“全副武裝”的游泳池就是俄羅斯聯邦航天署專門為訓練宇航員而建造的。
這座巨大的圓形游泳池坐落在莫斯科郊外的“星城”宇航員訓練中心。它水深12米,直徑23米,里面裝了5000立方米的水。在水池中央,放置著一座20噸重的太空艙。宇航員可以用它進行一系列訓練。除了俄羅斯,在美國航空航天局也有一座類似的訓練用游泳池。
沒錯——水下,就是迄(qì)今為止,科學家們在地球上能找到的、最為接近“失重”的環境。我們都知道,在水里,物體都有一定的浮力。這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抵消一部分重力。所以當我們漂浮在水中時,身體的感覺和在太空中的失重狀態是非常相似的。這樣,水中訓練也就成為宇航員日常訓練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特別是需要很長時間才能完成的安裝、組合、維修航天器等工作,更是必須在水中“失重訓練營”里反復練習,熟練掌握相關的技巧,以確保在太空中執行相關任務時,能夠萬無一失。
最早想出這個“有才”辦法的人是美國宇航員斯科特·卡彭特。他本人是一個潛水愛好者。通過自己的親身經歷,他發現了潛水時的感覺與太空飛行時的失重感差不多。于是,在他成為“阿波羅”登月計劃負責人之后,開始大力推廣宇航員水下訓練。
最先受益于水下訓練的宇航員是美國的巴茲·奧爾德林。他在一次飛行任務中需要進行太空行走,為此他在水池中進行了大量訓練,來學習如何在失重情況下邁開腿走路。那時的水下訓練還非常枯燥乏味,即使是最簡單的動作都要在水下反復練習許多遍。這讓奧爾德林感到自己簡直變成了一只黑猩猩。一天,當他從水里出來后,他高喊了一聲: “閉嘴,給我一只香蕉。”這個笑話很快傳遍訓練中心。第二天,在奧爾德林的辦公桌上馬上就堆滿了同事們送給他的新鮮香蕉。但有付出就有收獲。后來,奧爾德林不但順利地完成了太空任務,還成為第二個踏上月球表面的人。
好了,現在就讓我們“近距離”看看宇航員們在這座“失重訓練營”中受訓時的風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