驀然間,龍點金睛辭舊歲,蛇盤玉柱迎新年,所有師道追尋者,又迎來了一個大有希望的春天。
黨的十八大勝利閉幕,教育這塊“中華民族振興和社會進步的基石”,繼續沿著“優先發展、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戰略闊步前進,教育公平提到了史無前例的政治高度,黨中央明確指出要“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這一切,在令人振奮的同時,不由令人反思:何為師道?如何增強教師教書育人的榮譽感和責任感?
在筆者看來,師道并非僅指教師的職業道德,更應該指教師的專業精神。專業精神應該成為教師的內在標識,教師的道德素質也應該更多地體現在他的專業素質之中。現在有些媒體,謳歌教師存在著泛道德化的危險,它們往往是找一所偏僻的農村學校,找一個長期“堅守”的老教師,就樹為道德楷模,卻很少有人過問:教師的專業能力與專業精神究竟如何,局促于窮鄉僻壤是因為專業堅守還是現實無奈?還有前些年川震中那個喊了一嗓子就先跑的“范跑跑”,受到了嚴厲的道德拷問,卻很少關注他本人的專業能力和專業精神如何、學校的逃生訓練如何、學校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究竟如何、教育問題背后是否潛藏著嚴峻的社會問題。
“教師”概念具有四重屬性:首先是生命意義的個體,其次是社會意義的公民,再次是專業意義的教師,最終才是文化意義的教育者。在生命意義上,教師應該生機煥發、血肉豐滿,而非精神委頓、情感蒼白;在社會意義上,他的權利和義務應該有機統一,全力奉獻社會的同時也應該得到全社會(包括物質和精神)的高度認可,而非讓他“只問耕耘,不問收獲”;在專業意義上,教師應該敬業、精業、精益求精,不斷提高教書育人水平,從而實現專業化成長、贏得本應有的專業尊嚴;在文化意義上,教師負有傳承文明的特殊使命,最優秀的教師應該在追求為國育才、為民族復興的遠大理想中實現個人的生命價值。
韓愈說:“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是的,守住師道,我們教師終有一日迎來自己的艷陽天,普遍地贏得自己的專業尊嚴。
(作者單位:浙江磐安縣教育科學研究所)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