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在教育學生過程中,應該時時反思自己的教育行為,特別要注意避免那些對學生造成傷害的教育方式。從人性出發,在充分尊重學生的前提下實施教育行為,給予學生充分的關心、愛護、幫助和引導,使學生保持健康、向上、樂觀的心態,促進學生身心健康和諧發展。
一、冷漠對學生的傷害
為了了解班上的學習狀態,晚修時間我把學習委員叫到外面了解情況。在了解班級整體情況之后,我問她的學習狀態,希望能給她一些鼓勵。在我準備結束本次談話時,她問:“什么時候換座位?”“你現在座位很好啊,第三排,‘黃金位置’。”“其實我們都不想坐在三、四大組,喜歡換到一、二組。”“為什么?”“上課的時候老師們多數時間都只在一、二組之間的走廊里面,很少走到三、四組,眼睛也是多數時候看一、二組,坐在三、四組受到的關注比較少,包括你也是。”聽了他的話我有點語塞,我不知道該說什么。仔細想想我走下講臺的確更多在一、二組之間的走道里,鮮有顧及三、四組的同學。自己原來的確沒有意識到這個問題。雖然我和同事們都是無意,但是這在事實上給坐在三、四組的同學造成了傷害,給他們造成了一種被冷落的感覺。
其實像這樣不經意的冷漠,給學生造成的傷害還有很多。為此針對此問題我訪談了幾個學生,不少同學都覺得自己和身邊的同學遭遇過這樣的情況。比如:“學生遇到老師時,當面叫一聲老師好,老師卻對學生的友好無動于衷。”對于這樣情況學生表示:“會對這老師產生看法,以后不會再向他打招呼了,除非他先叫我。”還有——“成績差的學生犯了幾次錯誤,教育無效后,就放任自流”;“課堂上、課后都不關注成績差的學生”;“課下與老師談話時,老師選擇漠視或敷衍”;“成績一般的同學不被老師認可和關注,上課回答問題也被忽略,得不到老師回應。”這也讓我想起自己有一次在做“校園軟暴力”的訪談時一個學生訴說的遭遇:“有一次被老師忽視,當時我在辦公室打掃衛生,我跟老師說讓一下,老師沒理我,我又說了一遍,老師還是沒有理我。”
這些看似不經意的小事,反映了教師對學生尊重的缺失,對學生冷漠的心態,反映了教師沒有把學生放在與自己平等的位置上。學校的一切教育工作都應該以尊重學生為前提,否則很難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甚至是反教育的,這會給學生造成身心上的傷害。這種傷害導致師生雙方互不信任,師生關系甚至走向對立。這會讓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甚至放棄學習,讓后面的管理、教育更加困難。于學生而言,在學校不快樂,出現抑郁、焦慮、緊張等一系列的心理問題,會嚴重危害到學生的心理健康。于教師而言,往往花費了很大精力來教育學生,但是由于我們不經意的冷漠給學生造成了傷害,在學生心目中的地位急劇下降,教育效果適得其反,付出了勞動而沒有教育效果。更糟糕的是,學生走向對立面后,加重了教師的教育負擔,降低了教師自我效能感,加速了教師的職業倦怠。
二、工作懈怠對學生的傷害
一次和學生聊天,他說自己對某科任老師有看法。原因是:“該老師經常不改作業,或者批改不認真,經常只在作業上寫個閱字,感覺自己的勞動成果沒有受到尊重。”記還得有一個同學說:“有一次很重要的月考改試卷時由于老師不負責任,自己的試卷竟然有一半沒有批改。”
是啊,學生辛辛苦苦做了很久的作業,老師沒有認真批改,甚至連看都沒有看一眼就寫一個閱字,其挫敗感可想而知。的確,教師的工作比較忙,有時可能會存在來不及改作業的情況,尤其是當學校臨時安排了一些非教學任務時。不過,即使是這樣也要向學生說明理由并道歉,而且這樣情況也只能偶爾出現,否則對學生學習該科目的積極性將會產生嚴重打擊。教師對課堂重視與否,學生心中跟明鏡一般。只有教師認真負責工作,認真備課上課,認真批改作業,學生才會尊重課堂,尊重教師。否則,一旦認為老師工作懈怠,對學生不負責,學生們甚至會對老師產生偏見。師生心理距離變遠,對其后的教學工作開展將會產生無形的阻力。
類似的情況還有。有學生表示:“遇到過老師上課態度不夠端正,感覺沒有認真備課,影響自己學習該科目的積極性。”說到備課,我們不得不想起文學大師、著名翻譯家梁實秋。梁老晚年在臺灣省立師范學校教書,并擔任英語系主任。梁老女兒赴美留學,家里只剩兩位老人,親朋好友、弟子們出于善意,時常登門拜訪。除了聊天,梁老有時也會同客人玩玩麻將。但是每周四晚上,梁老卻從來不見客,因為第二天要給學生上課,他要備課。一次,朋友問梁老:“你教了這么多年的英詩和莎士比亞,還要備課?”梁實秋回答說:“這么多年,我上課前一晚都做準備,有時靠在椅子上,自個兒靜靜地想,說不定就會有新的了解,新的發現。”
梁老對待課堂的態度值得我們所有的教師學習。相信以梁老的學識和教學水平上一節課是十分容易之事。而我們,隨著信息技術的不斷普及,備課越來越電子化,雖然不反對拿來主義,但是我們不應該提倡簡單的“拿來”。簡單的“拿來”的東西很多都會“水土不服”,畢竟別人的學生與自己有差異。簡單的“拿來”讓教師的課堂出現了同化,沒了智慧,缺了個性,失了風格。簡單的“拿來”讓教師的教學技能和思考能力退化,教師備課應該根據學生的實際因地制宜地對教材等教學資源進行二次開發,經常使用泊來的課件和教案,會讓教師的教學技能和思考能力停滯不前。
備課除了備教學內容,更應該備學生,這一點我相信所有的教師都清楚。教師應該認真備課,找準學生存在的問題、學生需要解決的問題,因地制宜發揮個人智慧,對教學資源進行深度挖掘,設計出個性化的教學方案,有針對性地解決問題。相信,教師越是認真備課,學生越會認真聽課。教師越是認真改作業,學生越會認真做作業。
三、教育不當造成的傷害
某日晚自修,我值班,從教師辦公室門口路過,看見一男生坐在走廊的地板上看書。心生疑惑,但是我也只是一普通教師,不能干涉他班“內政”。又過一日,晚自修,該男生還在。一周后,我值日,還從辦公室門口路過,男生猶在。這是我第三次看到該男生坐在那里看書,這次我有點忍不住。于是,我上前和該同學聊了起來。
我:“你在做什么作業?”學生猶豫了一下,很有戒心地回答:“政治。”
我:“你是自愿在這里看書,還是老師叫你來的?”
生:“是老師叫我在這里的。”學生顯得有點不好意思。
我:“上周我看到一個同學在這里學習,是你嗎?”
生:“不……不知道。”學生因害羞而撒謊。
我:“那你是從什么時候在這里的?”
生:“我上周就在這里。”從學生的表情我看出了他的難過,但是他還是說出了實情。
我:“是政治老師叫你在這里,還是班主任。”
生:“是班主任。”
我:“班主任為何罰你來這里?”
生:“我上晚修,說話、吃東西……”學生有點不好意思,但是臉上可以看出悔意。
我:“現在呆在這里有何感想?”
生:“冷,后悔。”
我:“你后悔說明你還是想改正的,還是追求上進的。你已經在這里呆了一周了,還要待下去嗎?你為何不拿出點實際行動來,把你的悔意告訴你的老師呢?”
生:“沒用的,老師太死板了。”
曾經讀到這樣的一句話:“我們面對學生的錯誤有千種萬種處理辦法,但是我們采取的往往是最簡單、最粗暴、最沒有智慧的辦法。”在面對學生的錯誤時,我們也常常為了教育而殺一儆百。學生犯了錯誤,教育他們是我們老師的責任,但是請不要心急,轉化一個學生,不是采用三招兩式,一兩日就可以。我們對學生采取的某一教育措施,即使很有智慧也不可能適用全班學生。不要認為自己已經要求過學生要如何如何做,學生就能馬上做到,要知道一個班少則40人,多則60多人,學生參差不齊,各方面的習慣、能力都有差異,不可能同時達到我們老師的要求。一旦學生出了問題就“氣不打一處來”,覺得“我自己已經講過那么多遍了,你還犯”,于是“暴力處罰”措施接踵而至。
像這些打著“為學生好”“為班級好”漂亮外衣的“暴力手段”,其實是典型的師源性傷害。洛克曾經說過:“教育上的錯誤比別的錯誤更不可輕犯。教育上的錯誤正如配錯了藥一樣,第一次弄錯了,決不能借第二次、第三次去補救,它們的影響是終身洗刷不掉的。”可見對于一些教師給學生造成的嚴重心理傷害,要想完全修復是非常困難的。教師在教學中要盡量避免以罰代教,要避免教育不當給學生造成的傷害。這需要教師更新教育觀念,不再信奉“棍棒教育”,而要加強自身的修養,提升教師自身的心理素質和業務素質,采用正確的教育手段讓學生健康快樂成長,教師自己也在專業發展中享受教育。
(作者單位:浙江溫州市第十五中學)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