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章:他竟然在教學比武中奪冠
本章案例以龔振(深圳市南油小學副校長)為原型。作為語文老師的他,曾代表學校參加區里的科學比賽竟然獲得第一名。他打破常規,從學生的需要出發,與學生共同確定教學程序,嘗試進行教學流程改革,從而極大地激發了學生進行科學探索的熱情。本文為我們深度剖析了這個“意外”背后的一些教育教學規律:一個優秀的教師應當是具有較高的綜合素質和專業技能的教師,課堂教學當體現以學生為本的理念(參見《教育現場對話①教師發展的阿基米德點》113頁)。
對話主題:綜合素養在教師發展中的作用
陸暉(北京師范大學南山附屬中學科學教師):一名語文教師能在科學課比賽中獲獎,我很敬佩。我的疑問是:這種綜合素養來自學校教育還是個人研修?如何看待全才、通才、專用人才的關系?學生畢竟對學科整體的思維脈絡、框架不清楚,花大量時間和學生一起備課是否切合實際?學生提前加盟到備課的具體細節中,會對正常上課產生什么影響?
龔振(案例原型):我本人是中師背景。為什么現在中小學普遍感受到中師背景的教師更為出色?主要是因為中師沒有過細的專業劃分,更重視培養教師的綜合能力。與學生備課其實是了解學情,因為我對孩子們科學學科已有的知識儲備、認知特點以及對這門課的喜愛程度都非常模糊,我的教學需要以此作為起點。并非所有學生都適合參與備課,我只是與課代表約談,問“如果老師在課堂上帶你們一起玩、一起做實驗,你們會不會喜歡”,在此情況下設計教學策略。
房超平(《教育現場對話》的作者,深圳市麗湖中學負責人):雖然龔振的獲獎是偶然現象,但有其必然性。這個必然性,就是教師的綜合素養、教學技能比學科專業知識更重要。我們需要思考的問題是,科學素養的責任到底在誰身上?我認為,師范院校不能給教師培養以終身素養是失職的。另外,備課也是學習過程,可以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過早地進行分科教學,會扼殺了學生全面發展的天性。
賓華(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教學研究中心主任):龔振老師的課堂是老師和學生幸福成長的園地,相信有這樣科學的理念、系統的教學環節設置,肯定會達到幸福的境界。
第二篇章:“貸分數”帶給學生希望
本章案例以鄧玉琳(深圳市南山實驗學校南頭小學教師)為原型。案例中,兩個考試成績不及格的學生希望老師多給一點分數,以達到及格線。面對學生的“無理”要求,老師急中生智,想到了“貸分數并且還利息”這個妙招,非常智慧地解決了問題,兩個學生不僅輕松“還貸”,還獲得了長足進步。這個偶然事件的背后,卻是老師所在學校倡導的新型評價方式的必然呈現。由此引發了我們對教育教學評價的深層思考:評價不僅注重結果,更應該注重發展和變化過程,突出評價方式的多樣性、過程的民主性、內容的多元性和結果的激勵性(參見《教育現場對話①教師發展的阿基米德點》158頁)。
對話主題:“教育評價”在師生發展中的意義與價值
鄧玉琳(案例原型):我當時的想法很簡單,就是反復思考,怎樣做才能既保護學生的自尊心,又能起到激勵他們的作用。
黃建海(南方教育時報特約評論員):學校教育常忽略評價對整個教育過程的影響,這個案例引發的是教育導向和價值取向的問題,值得每一個教育工作者思考。
唐娟(深圳市麗湖中學):我曾不止一次地碰到學生拿到59分的試卷時要求:“老師,讓我及格吧。”我總是不容回旋地拒絕,以為這不但維護了公平公正,還能讓學生產生壓力,再轉化為動力。讀了鄧老師的這個故事,我覺得自己是一個“面目猙獰”的教師。仔細想來,教師在評價時容易進入以下誤區:一是評價目的的錯位,過于強調甄別而忽略激勵;二是評價方法單一,注意學業成績,忽視全面發展和學生個體差異;三是過分注重結果終結性評價,忽視過程性評價。其實,教育評價不僅僅是分數,它處處有、時時有、事事有,應該成為教育的常態,應該滲透在教育的方方面面。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老師的一句話、一個動作、一個表情,甚至一個眼神都起著評價的作用。
卿素蘭(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這是一位對學生具有無條件關注的老師,無論對于好學生還是后進生,都能做到公平公正無差異,這種“貸分數”的做法從心理學角度是與學生建立起一種“心靈契約”,其中包含著信任與責任。但這也只能作為一個評價案例,為教師提供了一種評價的理念和智慧,其做法很難復制,因為并不適用所有學生。這好似一個經典的評價案例,展現的是一位對學生具有無條件關注的老師,公平對待每一個學生,是一個真正的心靈之師,也是一個評價高手和專家。評價是一種心靈契約,是建立在信任、責任基礎上且考驗老師的智慧。
第三篇章:發現愛的“支點”
本章案例以杜小宜(深圳市螺嶺外國語實驗學校校長)為原型。文中的易校長利用“愛的教育”這個支點,創造性地設立約會吧,舉行師生之間的愛的約會,彰顯了一種平等、自愿、尊重、信任的現代教育理念;利用主題班會、升旗儀式、家長會等渠道講述愛的故事,把愛的元素根植在孩子心靈中,使學校成為流淌愛的樂園;踐行愛的理念,確定了學生成長目標,形成了特色品牌,進而通過科學而又創新的管理藝術放大愛的力量,撬動了品牌學校創新建設的支點(參見《教育現場對話②品牌學校是這樣建成的》49頁)。
對話主題:“教育愛的現代詮釋”
杜小宜(案例原型):一百所學校就有一百種愛的教育的形式,我是個愛做夢的人,看到孩子就開心,看到講臺就充滿激情。用什么方式和環境能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有更多的溝通和了解?我認為,愛是教育的起點,是主旋律。于是,我們學校設立“愛的約會吧”,以約會為契機,產生愛的故事,進而形成愛的力量,實現了學校的跨越發展。之所以把學校人際交往方式用約會來定位,是因為對于約會雙方而言,任何一方都是平等、自愿的,都必須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它體現了先進教育理念。
葉延武(深圳市南山第二外國語學校校長):杜校長和每一個優秀校長都一樣,是愛的天使。杜校長的做法是在尋找愛的支點,大家都知道教育的起點是愛,但如何尋找自身的支點?怎么和家長、教師,和最小的孩子、正常的孩子、有缺陷的孩子、家庭支離破碎的孩子交往?怎么實施愛?這些才是最重要的。我認為,做家長和師生的朋友應是校長的定位,也是一所優質學校的先決條件。“約會吧”是個很好的方式,隨著信息社會的不斷發展,還可繼續擴大延伸拓展愛的渠道、愛的平臺,比如微博、微信、私信、QQ、語音、視頻都給我們與家長、教師、學生提供了非常好的溝通渠道。
徐啟建(中國教育報刊社文化周刊主編):如今常常能夠看到打著愛的旗號,喊著愛的主題的各種學校文化,但是往往這種愛并非真愛,是單向度的愛,而非雙向度的愛。我們給予孩子的愛總帶著潛在的期望和回報,如果沒有得到回報,就會帶來一些情緒化的教育行為。杜校長的“約會吧”通過平等、尊重、信任達到了真正愛的狀態。人們的愛往往帶著各種期待,期待沒有實現,往往附帶懲罰。其實,愛不能附帶任何要求。此外,一味地給予不是愛,愛是雙向式的,需提供平等視角,相互間達到愛的狀態。
徐平利(深圳職業技術學院教授):教育的愛是相似的,教育的不愛有各自的形態。要有真正的愛,必須挖掘自己的良心,滌凈污穢,從荊棘叢里長出百合花。要有高度的責任感、真愛,會愛。
第四篇章:學校管理“怪才”
本章案例以方星(深圳市同樂學校校長)為原型。他是一個學校管理的“怪才”,學校管理中,他充分發揮自己的學科專業優勢,進行了一系列管理技術改革,嘗試意愿組合制,實施免檢教師制,制定教學“三參數”,推動共生式教學,開設隨動式課程,舉辦“蠅眼看校園”等等,激活了教師和學生,解放了教育生產力,放大了學校管理效率,為現代學校制度建設提供了一個鮮活樣本,進而帶領一所薄弱學校實現了跨越式發展,為我們清晰地勾勒出一條薄弱學校跨越發展路線圖(參見《教育現場對話②品牌學校是這樣建成的》64頁)。
對話主題:學校管理需要技術創新
方星:我認為,創新就是將看似矛盾的事物和諧化,所有制度建立都是圍繞這一目的進行的,學校管理過程中的矛盾非常多,有些矛盾需要發現。比如“意愿組合”,作為校長,我常常碰到班主任和任課老師互相告狀,我就想,能不能把關系好的組合在一起共同承擔責任?于是就讓班主任和任課老師先自愿選擇組合,最后讓電腦得出一個最合理的組合。共生式教學強行規定一個教師在一個學期內必須要請其他教師(包括外教),進入自己班級教兩節課,此舉打破了封鎖的班級圍墻,進而促進了互相學習。
黃緒信(深圳市華僑城小學校長):每年的年終考核、評選先進、職稱聘任、崗位設置等最令校長頭痛,方校長創立了免檢教師等制度,我注意到這一過程是由校長提名、行政會研究,最后確定名單,在這個過程中真的沒人有異議?免檢教師每年提名幾個?行政會是否有異議?公示后是否有人反對?還有,現代教學管理不能忽視民主因素,教師表面上不反對,但不知其心里是怎么想的,等等。
莊樹雄(南方都市報記者):做改革很難,曾經進行過“取消教師終身制”的網絡投票,大部分教師反對取消。有兩個疑問:一是雖然學校管理千差萬別,但是否存在共性?二是教育是很柔性、靈動的,制定制度是否顯得僵化?需要二者之間的結合點嗎?
方星:規則是必要的,取消終身制也是需要的,但是每個人往往站在自己的立場看待問題。如果全國每個領域(包括公務員)都同等對待,都取消終身制,那么就沒有爭議了。
李繼星(中國教育科學研究院):方星校長在學校管理方面從來不盲從,有獨立思維能力,善于平衡“管”與“理”。整體強調激勵,方法也許有待完善,但大方向是對的,已漸漸形成管理文化。我們常說,最低層次的學校管理是“人治”,上一個臺階是“法治”,再上一個臺階是“文治”,這樣才能推動學校一級一級向上發展。這里我們不難總結出一些優秀校長的共同特點:1. 超越多數人,對教育具有前瞻性的思想;2. 對教育有自己的夢想,甚至被認為天真、幼稚;3. 在學校管理方面不盲從,有自己獨立的思辨能力,在此基礎上大膽進行自己的管理創新;4. 能平衡“管”與“理”。
責任編輯 鄒韻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