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為了實時統計教室、實驗室、圖書館等開放教學場所的人數,實現教學管理自動化。系統采用對紅外光線的通斷檢測的方法來統計進出實驗室人數,當有人通過時擋住紅外光,輸出信號與可編程邏輯器件連接,通過紅外收發輸入信號順序的判斷,主程序對兩路信號進行加減計數;經譯碼、顯示、報警等模塊的連接實現可逆流量統計功能。實驗表明該系統具有測量精度高,抗干擾能力強、功耗低等特點。設計的創新在于紅外檢測與可編程器件結合了成本,提高了實時可靠性。
關鍵詞: 紅外檢測; 可編程邏輯器件; 計數; 流量統計
中圖分類號: TN964?34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4?373X(2013)20?0124?03
計數器作為一種數據采集設備,是各領域測量系統的重要組成部分。人流量統計廣泛應用于學校、實驗室、圖書館等開放式教學場所,傳統計數產品主要以硬件集成電路連接為主,電路復雜,調試難度大,整體結構繁冗。本文介紹一種以FPGA為核心,通過VHDL語言編程實現計數、譯碼、報警等功能,只需在外圍加上紅外收發電路和顯示電路即可實現人流量統計功能。大大減小了系統電路的體積、功耗,降低了產品生產成本,提高了系統實時可靠性。
1 工作原理
系統用紅外收發對管組成光控電路,將兩路紅外光控電路門外、門里各放置一路。當有人通過門口時(無論是進入或走出房間),會先觸發一路光控電路,再觸發另一路光控電路。根據觸發脈沖的先后順序,判斷人員是進入或離開。進入實驗室時,計數器進行加計數;當有人離開實驗室時,進行減計數。室內人數通過數碼管顯示。計數器容量設計為99(可擴充),超過設定容量蜂鳴器發出報警信號。系統可手動清零,計數器每計一個數,發光二極管指示燈閃爍一次。系統原理圖如圖1所示。
2 系統設計
2.1 紅外收發電路
用紅外收發對管組成光控電路。如圖2所示,有人通過時,擋住紅外光,使三極管截止,產生高電平,把這個高電平與整形電路相連,作為輸出信號。通過實驗得到以下數據:接5 V電壓,遮光時,輸出電壓為4.73 V;不遮光時,輸出電壓[5?6]0.03 V。系統設置兩路紅外收發的電路,實現先后觸發,產生兩個PLD輸入信號。
2.2 VHDL程序設計
VHDL程序設計部分:把紅外收發的兩路 輸出電平連到芯片上。通過先后順序的判斷,主程序對兩路高低電平進行加、減計數。信號輸出到譯碼程序上,對其進行譯碼后傳給顯示模塊,使數碼管顯示室內人數。將主程序上判斷出的信號,用高低電平連到一個指示燈上進行顯示,通過電路板上的通斷按鍵對主程序進行控制。當人數達到設定值時,則給蜂鳴器一個脈沖信號,使蜂鳴器報警,且不再進行計數,以達到管控室內人數的目的。將VHDL程序設計下載到FPGA芯片上與紅外收發部分連接,完成可逆紅外線計數功能。
2.2.1 軟件設計系統結構框圖
VHDL程序結構如圖3所示。
2.2.2 VHDL系統結構
通過將counter,input1,disp,beep等模塊的連接,實現計數、置數、譯碼、蜂鳴等功能。由于與硬件連接部分需要延時才能實現準確計數,最終結構圖中,需加入延時模塊,如圖4所示。
Counter模塊是程序的核心模塊,主要實現計數功能,以及時鐘脈沖、置數功能的總體控制模塊[1]。如圖5所示。
2.2.3 管腳分布
系統所用芯片EP1c12Q240c8l其內部管腳分配如圖6所示[2?3]。
3 測試結果
將系統安裝在實驗室、教室及圖書館等不同教學場所測試,系統在門寬適中且人員順序進入時統計準確率較高;在較寬的教學樓大門處,如同時通過多人時判別準確率略低,單人通過準確率較高。測試表明系統適合安裝在人員不擁擠順序進出的教學場所如表1所示。
表1 性能測試
4 結 論
系統實現了可逆紅外線人流統計、報警及置數等功能。設計創新點在于用可編程邏輯器件取代了傳統的由集成電路計數器、譯碼器、延時、報警等多個模塊才能實現的綜合功能。既符合現代電子設計技術和工藝的發展,減小了系統電路的體積、功耗,又降低了產品生產成本,提高了系統實時可靠性。系統適用于學校等開放教學場所的自動化管理,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
參考文獻
[1] 趙曙光.可編程器件技術原理與開發應用[M].西安:安電子科技大學出版社,2011.
[2] 李國宏,沈明山.可編程器件EDA技術與實踐[M].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2004.
[3] 楊剛,龍海燕.VHDL與數字系統設計[J].現代電子技術,2005,28(17):103?105.
[4] 鄭燕,赫建國.基于VHDL與QuartusII軟件的可編程邏輯器件應用于開發[M].北京:國防工業出版社,2011.
[5] 陳永甫.紅外探測與控制電路[M].北京:人民郵電出版社,2004.
[6] 田裕鵬.紅外檢測與診斷技術[M].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