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姐姐,您好!我今年小學三年級,身邊有不少同學都出國留學了,媽媽跟我說,她和爸爸也想讓我出國。爸爸媽媽也去咨詢了一些人,他們說我能去國外接受更好的教育,可現在,我還不想離開現在的同學、老師和朋友們,留學真的那么好嗎?一定要去外國才能有好的未來嗎?
周同學:
留學到底好不好?這真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就像是……西瓜好吃還是橘子好吃?每個人都會有自己不同的答案。隨著我們祖國的強大,想出國留學開闊視野的人越來越多。以前,都是一些高中大學的哥哥姐姐們才會出國深造,而現在,“留學生”的年齡在逐漸地變小,很多像我們一樣的小學生朋友們,也紛紛踏上了出國留學的旅程。這群小留學生,被大人們形象地稱為“降落傘孩子”。
爸爸媽媽們為什么舍得讓小小的我們,跨越千山萬水去國外呢?有句俗話說得好,“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留學呢,是既行了萬里路又讀了萬卷書,會讓我們的眼界變得更加開闊。異域不同的風俗文化也會讓我們獲得一種不同于我們自己看自己的視角,看到世界的最新的潮流和趨勢。更重要的是,留學是一件特別能培養自立能力的事。大家普遍反映,“小海歸”們,不管學習咋樣,都會做一手好飯。
不過,“在國外可以接受更好的教育”這個說法卻是要根據每個人的具體情況而定的,也許我們換一種說法更合適:“在國外,我們可以有更多的選擇,會找到最合適自己的教育方式”。為什么這樣說呢?
首先,我們中國的教育方式是偏重規范,老師講課,學生聽課,老師提出問題,點名讓學生們回答。這樣的模式可能會讓有的孩子不主動思考問題,但在有些國家不是這樣。在一些國家,老師會在學生們中間,大家以討論的方式上一堂課,問題通常會是由學生提出來的,這種課堂氣氛比較活躍。老師們課前會給同學們留一個論題,或者你也可以根據學到的和自己想到的東西,自己擬一個論題,或者選擇和同學組成小組,課下用比較長的時間上網,去圖書館,甚至可以親自拜訪一些專業人士,通過自己的努力,完成自己的小論文。只有認真作了功課的孩子,才能在熱鬧的課堂上有更好的發揮,學到更多的知識。這個過程并不輕松,更多的收獲是在整個思考過程。當然這只是國外諸多教育模式中的一種,通過越來越發達的通訊渠道,我們可以了解到更多這方面的信息,在各種各樣的特色教學中,你會有更大的選擇空間,如果里面有你最喜歡的方式,不妨親自去試一試。
其次,還有學習內容的問題,各國的學校都有自己的優勢學科,如果里面剛好有你想學習的內容,那就再好不過了。比如,很多對外語感興趣的學生會把出國留學當作首選,因為置身于外語的母語環境中,學習會事半功倍,而且會對這種語言的文化背景有更深入的了解。
再次,還有我們自己的性格問題:到國外的陌生的環境中,我們需要重新建立朋友圈子,開心地生活。你說你不舍得現在的同學和老師,這說明你很喜歡現在的環境。如果你的性格足夠開朗,那么在新的環境里也很可能交到好朋友,只不過從陌生到熟悉需要一個過程,這個過程里,你越主動,時間就會越短。出國之前先想一想,自己能不能很快適應新環境,如果覺得自己沒準備好,可以先磨煉下自己的性格再做決定。
最后,出國留學的最終目的還是為了更好地學習,這就要求你有很強的自主學習能力,外語就是一大關,如果爸爸媽媽不在身邊,沒有及時地督促和鼓勵,你還會認真學習嗎?這個問題需要我們好好想一想。
至于“一定要去外國才能有好的未來”這件事,除了要看自己的努力外,還要看機遇。無論出不出國,我都希望,你能夠用知識充實自己,從生活和學習中得到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