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名鼎鼎的托馬斯·愛迪生曾經率領一支地球艦隊,開往浩瀚的宇宙空間,在一個小行星上遭遇了邪惡的火星人。愛迪生指揮若定,與火星人爆發了一場惡戰,最終成功地擊敗了火星人。在檢查火星人艦隊殘骸的時候,愛迪生以為火星人的飛船是墜落在小行星上的,可是后來才發現,火星人其實是要在小行星上開采金礦……嘿,打住,這都where跟where啊?
絕對有必要
首先澄清一下,愛迪生從來沒有干過和火星人打架的事兒,這個事件純屬謠傳……好吧,也不是謠傳,而是一本科幻小說中的情節。這本書叫做《愛迪生征服火星》。
既然純屬杜撰,小行星上有金子什么的,估計也是子虛烏有的吧?你瞧,小看科幻小說家了不是?根據科學家的多年研究,已經證明了小行星上的確富含礦產資源,而且數量巨大,絕對能彌補地球礦產的不足。而如何利用這些礦產資源,也就成了科學家研究的當務之急。
小行星上有什么
科學家認為,小行星是太陽系早期形成時的原始殘留或者行星毀滅后的殘骸。在太陽周圍,環行著數萬顆小行星。它們大都在火星和木星軌道之間的小行星帶內。當然,偶爾也會有一些小行星特別不安分,非要偏離自己的既定軌道,朝著地球方向飛來,并可能在未來撞擊地球。
這群搗蛋鬼,決不能便宜了它們。而最好的辦法,就是變廢為寶,變害為利,充分地挖掘小行星的礦產潛能,為人類服務。那么,小行星上究竟有些什么寶貝呢?目前,人類已知的小行星分為三大類,每一類都有不同的組成成分。
C型小行星是宇宙中最常見的一類小行星,75%以上的小行星都屬于這個陣營。它們的構成成分與太陽相似,屬于氣態星體,這群家伙咱們可惹不起。那么S型呢?這種小行星占所有小行星數量的17%,主要由鐵、鎳、鎂等成分構成。嗯,有門兒!還有很少一部分小行星屬于M型號,主要由鐵和鎳組成。
天上掉下來的財寶
看來,要開采小行星,就要把目標瞄準為S型和M型。除此以外,天文學家通過望遠鏡光譜觀測法分析小行星表面所反射回來的光,發現除了鐵、鎳、鎂等礦物質外,有些小行星上還存在金、鉑等稀有金屬礦產,開采價值大大的!直徑一公里的小行星約有20億噸重。而太陽系內大約有100萬顆這樣大小的小行星。根據研究,它們中的任意一顆都含有3千萬噸鎳、150萬噸鈷和7500噸鉑。僅鉑一項就價值1500億美元以上!美國宇航局的一份研究報告估計,如果將小行星帶內小行星上蘊藏的礦產財富平均分配給地球上的70億人口,每人可得近1000億美元!
乖乖,這簡直就是天文數字呀!小行星上都是寶,可是怎么才能搞到手呢?
太空挖礦沒那么難
去太空中挖礦,這得有多難呀!或許人類再過100年才能達到吧?其實不然,科學家已經在積極籌劃太空采礦業務,也許過不了幾年,就有喜訊傳來啦!
雖然大多數小行星都在遙遠的火星公轉軌道以外,但還是有很多小行星是我們的鄰居,它們的數量接近9000顆,被稱作“近地小行星”。其中,有1500顆左右的小行星比月球更容易抵達。
當采礦飛船順利登陸小行星后,首先必須阻止小行星的自轉。小行星的體積通常都不大,在白轉的情況下可不像我們在地球上感覺不出來,人在上面會被轉得暈頭漲腦。科學家計劃在小行星上先安裝一些火箭發動機,向小行星自轉相反的方向噴射,阻止小行星轉動。
接下來,就可以勘探小行星上的礦脈了。在小行星上采礦,必須嚴格依照礦脈的走勢來作業,否則那些直徑幾公里的小行星很容易被挖得亂七八糟,迅速四分五裂,變成威脅地球安全的巨型隕石。而且,小行星上的重力很小,挖下來的碎石一定會向外層空間漂浮,必須在礦口布置采集裝置,不讓石塊飛出。
聽起來還挺麻煩,其實小行星采礦還有一個有利條件,那就是小行星上重力小,運輸和采集礦產需要的力量也小很多。科學家計劃派遣機器人前去工作,減少成本的同時,也把不必要的危險減到最低。
采礦決定太空探索的未來
去小行星上采礦,不僅能給地球帶來莫大的好處,還能決定人類探空探索的未來。不信?你來瞧!
在某些小行星上,可能存在水。如果能夠充分利用水資源,就能將水分解成氫和氧,有了這兩樣東西,火箭發動機的燃料問題就迎刃而解了。一旦實現,人類就再也不需要發愁遠距離太空航行,隨時在小行星上補充燃料將大大延伸我們的航程。而且,小行星上的礦產資源還可以幫助人類建立月球、火星基地——你想,要建造基地,不得需要材料?如果這些材料都從地球運過去,那得費多大事兒啊?
嘿嘿,當一名小行星采礦員,這份職業在未來可能非常有前途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