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在解決中近程彈道導彈技術問題后,開始向遠程乃至洲際彈道導彈發起沖擊,但這對技術實力較弱的朝鮮來說頗有些力不從心,于是它想到“另辟蹊徑”。據加拿大《漢和防務評論》報道,烏克蘭國家安全局目前曝光一起朝鮮特工試圖獲取洲際導彈技術的間諜案,這成為朝鮮謀求發展遠程打擊力量的“新證據”。
《漢和》援引烏克蘭國家安全局的消息稱,該局抓獲兩名朝鮮特工,隨后烏克蘭第聶伯羅彼得洛夫斯克地區法院以“從事間諜活動”為由判處兩人8年有期徒刑。5月底,偵破此案的烏克蘭國家安全局公開了相關跟蹤錄像,顯示朝鮮駐白俄羅斯商貿代表柳成哲(音)和李太吉(音)從2011年起通過互聯網與烏克蘭南方設計局取得聯系,旋即引起烏克蘭國家安全局的注意。這也難怪,南方設計局曾設計過蘇聯一半的洲際導彈,其中包括最具殺傷力的R-36M井式發射洲際導彈和KT-23鐵路機動洲際導彈,因此任何與該局聯系的行為都會受到嚴密監控。
由于網上聯絡未果,于是柳成哲和李太吉于次年夏來到烏克蘭第聶伯羅彼得洛夫斯克市,希望尋求與南方設計局乃至洲際導彈生產廠——南方機械廠的直接聯系。需要強調的是,南方機械廠雖在蘇聯解體之后停產洲際導彈,但那里仍保留著大批洲際導彈的設計圖紙和技術資料。兩名朝鮮人每天都到當地的列寧廣場溜達,專門找老年退休員工聊天,以便獲得與南方設計局或南方機械廠有關的線索,但他們絲毫沒有覺察到烏克蘭警方對其實施的跟蹤監視。《漢和》據此準測,蘇聯解體后,獨聯體各國之間的情報部門極有可能建立合作關系,因此在朝鮮人人境后,烏方能夠迅速得到白方的通報。
經過努力,柳成哲和李太吉終于找到一位南方機械廠的退休工人,并給了一些美元,要求他介紹更多老同事。在退休工人的幫助下,朝鮮人如愿見到一位烏克蘭工程師。朝鮮人拿出3000美元給烏克蘭工程師,請求后者提供R-36M導彈的液體火箭發動機構造、燃料配方等資料,但烏克蘭工程師認為朝鮮人給的錢太少,不能成交。《漢和》臆測,這一細節似乎顯示出朝鮮情報工作經費大不如前,要知道上世紀80年代朝鮮特工金賢姬在歐洲進行一次“間諜教育旅行”的費用就達1萬美元。在雙方圍繞費用問題進行一番討價還價后,烏克蘭工程師最終答應提供資料,但他一轉身就向烏克蘭國家安全局報告。結果,柳成哲和李太吉如約來到烏克蘭工程師提供的“安全屋”,用數碼舊機對“機密資料”拍照時,被烏克蘭安全人員抓獲。
蘇聯解體后,烏克蘭一度是世界第三核大國,它繼承了蘇聯遺留的130枚UR-100N和46枚KT-23洲際導彈,這些導彈攜帶上千枚核彈頭,此外烏克蘭還掌握了供圖160戰略轟炸機攜帶的224枚核航彈。但烏克蘭在1996年宣布放棄核武器,隨后拆除核導彈,炸毀發射井,并將拆下來的核彈頭全部運往俄羅斯銷毀。烏克蘭之所以放棄核武器,首先是自身長期負責研制和生產洲際導彈,但核彈頭均由俄羅斯提供,且蘇聯時期的核武器專家80%都是俄羅斯人。蘇聯解體后,烏克蘭因缺乏足夠的專業人員對核彈頭進行維護,不少核彈頭已經出現氫氣蓄積現象,危險日增。其次,烏克蘭經濟狀況很糟糕,債臺高筑,由于缺乏資金和原料,數百家工廠處于停產邊緣,這種情況下已不可能再拿出不菲的資金維持核力量運轉。
放棄核武器后,烏克蘭不僅卸掉包袱,還從國際上撈到很多好處,例如俄羅斯向烏克蘭提供優惠價格的石油和天然氣,美國提供巨額經濟援助。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烏克蘭擁有蘇聯時期最大的洲際導彈設計局和生產廠,這對那些渴望發展遠程打擊能力的國家充滿誘惑力,因此西方國家不管樂意與否,都要向烏克蘭提供援助或貸款,否則烏克蘭導彈技術就可能流入與西方敵對的國家,而朝鮮恰恰被美國視為頭號對手。俄羅斯《新聞時報》稱,朝鮮特工滲透烏克蘭久已有之,它在上世紀90年代烏克蘭局勢動蕩之際就采用過類似手段,招募沒有工作的導彈設計師前往平壤,幫助設計運載火箭。
《漢和》指出,朝鮮希望發展射程超過1萬千米的洲際導彈,從而對美國構成威懾,但從該國求購R-36M洲際導彈發動機和火箭燃料資料來分析,朝鮮洲際導彈的開發尚未完成。蘇聯的R-36M導彈共有6種亞型,均采用兩級火箭,射程1-1.2萬千米。不僅如此,R-36M也是蘇聯投擲能力最強的洲際導彈,能搭載7.5噸載荷,包括10枚55萬噸TNT當量的分導核彈頭。很顯然,K-36M非常符合朝鮮發展洲際導彈的要求。分析人士認為,朝鮮急于通過非正常手段從烏克蘭獲取洲際導彈技術,恰恰說明朝鮮在導彈研發方面沒有得到他國的技術幫助。在相當長時間里,朝鮮不大可能擁有可靠的打擊美國本土的洲際導彈,其戰略火箭軍至多能實現對日韓以及美國關島基地的“有效確保摧毀”(M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