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海軍將新版30年造艦計劃正式提交國會,計劃中包含未來艦隊規模、艦只類型及艦艇年采購量等方面的最新安排。
何為海軍30年造艦計劃?其對于美海軍未來建軍方向的重要作用體現在哪些方面?記者就此采訪了國防大學軍事專家李莉教授。
適度縮小未來艦隊規模
記者:請你介紹美海軍30年造艦計劃的內容是什么?
李莉:美海軍30年艦艇建造計劃是一份關于未來30年美國海軍發展規模、建造數量與重點調整的年度報告,根據美國國會的要求每年發布。其最早始于2006年美海軍提出的一項關于“擴充未來海軍作戰力量”的計劃。
在該計劃中,美海軍第一次將“285集團”(即由285艘艦艇組成的艦隊簡稱)擴充為“313集團”(即由313艘艦艇組成的艦隊簡稱)。該報表是海軍30年造艦計劃的核心。
記者:2014財年版計劃的最新調整體現在哪些方面?
李莉:2014財年版的海軍30年造艦計劃相比于2013財年版略有變化。新版計劃分成3個主要部分,即近期計劃(2014~2018年為第一階段,2019~2023年為第二階段)、中期計劃(2024~2033年)和遠期計劃(2034~2043年)。按照計劃美海軍將適度縮小未來艦隊規模,并放緩造艦速度,具體包括:艦隊的總體規模基本相同,但將艦隊基線定為306艘艦艇,高于現在的283艘的規模,但低于去年313艘的目標。
新一代兩棲戰艦成為新寵
記者:近期美國海軍的兵力調整呈現什么態勢?
李莉:新計劃中,雖然艦艇采購計劃沒有大的變化,但2014-2017財年的老舊艦艇退役計劃有巨大改變。根據2014財年造艦計劃,美2015財年海軍計劃退役7艘巡洋艦和2艘兩棲艦,艦艇數量將從276艘降至270艘。
而2015年,海軍計劃退役20艘艦艇,包括7艘護衛艦、7艘巡洋艦、2艘“惠德貝島”級兩棲船塢登陸艦、1艘“塔拉瓦”級兩棲攻擊艦、1艘“洛杉磯”級攻擊潛艇、1艘快速戰斗支援艦以及1艘彈藥船。在2017財年的計劃中還包含了“龐塞”號。
所以短期來看,美海軍規模呈現一定下降趨勢。但這種艦隊規模的縮小只是暫時的,至2019年艦艇數量將達到與2012年計劃同等規模。
記者:請為我們預測一下未來美海軍采購與建造重點有哪些?
李莉:在近期,美國海軍仍將大量采購水面艦艇和潛艇,包括“阿利一伯克”級導彈驅逐艦、瀕海戰斗艦和“弗吉尼亞”級核動力攻擊型潛艇。美軍海軍一共計劃在2014-2018年的未來防務計劃中新建41艘艦艇。美國海軍部長馬布斯在今年4月的海軍聯盟海空天一體化研討會上表示,目2010年12月,海軍已經簽訂了47艘新艦艇的采辦合同。此外,新一代兩棲戰艦將成為美國海軍新寵。美國海軍共計劃建造11艘新一代兩棲艦。
保持獨一無二的霸主地位
記者:美海軍30年造艦計劃的核心是什么?
李莉:應該說,該計劃的核心仍然是保持美海軍未來30年全球獨一無二的霸主地位。冷戰結束后,美國對其海軍戰略進行了數次重大調整,先后于1992年和1994年公布了《由海向陸》和《前沿存在——由海向陸》兩部戰略白皮書,開始推行遠洋前沿進攻型的由海向陸、以海制陸戰略。
2002年7月,美國海軍出臺《21世紀海上力量》戰略報告,強調未來美國海軍要在現有基礎上重新組合,并提出了在“海上基地”“海上盾牌”“海上打擊”三個方面加強海軍建設。
2007年10月17日,美國又對其海上戰略進行了冷戰結束后最重大的一次調整,由海軍、海軍陸戰隊、海岸警衛隊共同擬定統一的海上戰略——《21世紀海上力量合作戰略》。
該戰略報告認為,美國的海上力量必須要擁有6種核心能力,即:前沿存在、威懾、海上控制、力量投送、海上安全以及人道主義援助和災難應對。
記者:如何解讀這些戰略文件?
李莉:幾份戰略文件清晰勾勒出美國海軍想要建立的兵力結構——第一是航母打擊大隊,這是美國海軍作戰力量的核心;第二是遠征打擊大隊,由兩棲戒備大隊、水面作戰艦艇和攻擊型核潛艇組成,是美國海軍作戰力量的重要支柱;第三為水面艦艇戰斗大隊、經過改裝的“俄亥俄”級導彈核潛艇以及戰斗后勤力量。
以兩棲攻擊艦為中心的遠征打擊大隊是這些組成力量中最為活躍、最為機動的部分。該大隊既可與航母打擊大隊一起組成遠征打擊部隊,在戰斗后勤力量的保障下應對大規模武裝沖突和嚴重安全威脅,又可以單獨出征應對規模較小的武裝沖突。
(解放軍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