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中國和菲律賓船只齊聚位于南沙群島的仁愛礁,一時間該海域似乎又再現去年中菲黃巖島對峙場景,甚至被菲律賓媒體炒作為“仁愛礁事件”,此一情勢打破了南海今年以來少有的平靜。
然而,細細梳理自5月9日以來的媒體報道,發現實際情況是中國海上執法力量在仁愛礁海域正常巡航并保護漁民安全生產,而菲律賓派出三艘軍艦進行“監視”。在臺灣漁民遭菲律賓海警開槍射殺的背景下,中國海上執法船只及隨后一艘軍艦到達仁愛礁海域進行護漁是完全正當的。所謂的“仁愛礁事件”完全是菲律賓的刻意炒作,上演一出賊喊捉賊的鬧劇。
菲律賓炒作悲情背后
今年以來,菲律賓在南海爭端中的主要動作放在把中菲南海爭端提交國際海洋法法庭上,其就中菲南海爭議提請國際仲裁的照會及所附通知被中國拒絕,隨后菲律賓單邊推動仲裁,希望取得“政治及法律勝利”給中國帶來輿論壓力。但此一動作效果不大。菲律賓外長前后兩次聲稱中國已控制了黃巖島,菲漁民不得不另覓其他海域捕魚。不過,此類悲情也并未吸引媒體太多報道,也說明黃巖島已經不能成為菲律賓升溫南海爭端的熱點了尋覓新的熱點使仁愛礁進入菲律賓的視野。
此次“仁愛礁事件”的直接原因,無疑是菲律賓的炒作。即炒作中國“入侵”,炒作所謂中國在仁愛礁搭建設施,炒作悲情。
菲方稱中國在仁愛礁上搭建設施,有包括用做標記的金屬和繩子。類似的炒作今年以來沒有間斷過。3月20日,菲律賓聲稱發現一艘中國登陸艦進入它所謂的“自由群島”的一個島礁并卸載建筑材料,5月初也出現類似的報道。相反,據國內媒體報道,菲律賓三艘軍艦中有一艘運兵艦,曾裝載礁盤建筑材料試圖修復坐灘在仁愛礁的坦克登陸艦及其上面所搭建的臨時建筑。有報道說,中國海監船只及軍艦巡航仁愛礁,目的在于防止菲律賓乘機加固仁愛礁上的設施。
為了博取輿論同情,菲律賓高官一會兒誓言保衛領土,一會兒稱采取“靜觀”策略“什么也不做”,對海洋糾紛采取最大克制。這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效果,5月下旬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稱,中國如何處理相關爭議,將影響外界對大陸崛起的看法,“你可能在尖閣諸島(中國稱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或是南海得到什么,但是你會輸掉名譽和世界上的地位,這些都要仔細考慮”。
相比之下,中國近來在南海的維權活動清晰透明,海監等執法船只定期巡航、海軍艦隊在南海開展常態化戰備巡邏、漁民赴南海捕魚作業等,都會發布新聞或媒體報道,都體現中國對南海島礁主權和海域管轄權的正常活動。
去年以來中國明顯加強了對南海海域的管控。2012年6月中國政府設立三沙市,負責管轄東沙群島、中沙群島、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及其海域,不但如此,中國海監、漁政等民事執法力量定期巡航,中國海軍實現對南沙海域進行常態化的戰備巡邏。此舉對菲律賓在南海的活動是一個極大的震懾,大大壓縮了菲律賓在南海的活動空間。中國加強管控的行動也取得了明顯效果,據大陸媒體報道,2012年在南沙海域正常作業的中國漁船沒有一艘遭到外國的非法扣押,漁民得到了有效的保護。
此次聽謂的仁愛礁事件中,菲律賓行為本質與去年在黃巖島海域對峙時是一樣的,都企圖宣示其所謂的“主權”和“控制權”,只不過外在表現影式不同——黃巖島對峙以菲律賓互扣中國漁民為表現形式,而仁愛礁事件是以菲律賓企圖體現其“占領”“控制”為表現形式。
從維持南海爭端現狀這一角度來看,此次仁愛礁事態中菲律賓行為更加過分,違反了《南海各方行為宣言》核心精神,即各方保持克制,不改變南海爭端現狀。菲律賓把一艘廢棄的坦克登陸艦放置在仁愛礁上就想當然地認為自己占據、控制了仁愛礁,并想當然地企圖把這當做“現狀”,另一方面聯合其他爭端國依靠東盟極力推動南海行為準則,企圖以此對抗中國,進而名正言順地把所謂的“現狀”固定下來。
值得注意的是,香格里拉會議、東盟外長會議、東盟地區論壇等系列會議接下來依次會召開,東盟預計還將于明召開有關南海問題的會議。因此,提前推升南海爭端為這些會議重點討論南海問題和推動南海行為準則造勢,也應是菲律賓的意圖。
就南海爭端來說,一國隨便把舊軍艦或別的什么東西往南海某個島礁上一放就可以聲稱占領、控制了島礁,就可以向中國聲稱擁有“主權”,豈不荒唐可笑?
并非缺乏準則,而是缺乏互信
不過,中國在此次事件中也有諸多值得反思之處。
首先是維護南海島礁主權和海洋權益的時機選擇問題。在此一事態中,時機選擇包括兩個方面,一是每年6、7、8月是東盟系列會議的集中召開時期,還包括前面提到的香格里拉會議也在此一時期召開,在此前夕中國海軍、海監、漁船集中維權剛好被菲律賓炒作利用,再加上某些區域外勢力別有用心附和,很容易使南海問題成為系列會議的主要議題。二是從近年來南海爭端出現的時機來看,每隔一定的時間菲律賓等有關國家必定會設法推升爭端。今年上半年菲律賓除了在所謂上國際法庭起訴中國外,在南海并無多少實質性動作,使南海出現近年來少有的平靜期,因而菲律賓借題發揮升溫南海爭端的可能性很大。因此,常態、定期,適當把握時機的維權,既體現了維權,同時盡可能少給甚至不給菲律賓等國炒作的機會,這是今后中國在維權行動中應當注意的。
其次是大陸媒體報道與相關部門公開、及時發布相關信息的問題。此次事件中,大陸相關部門較少發布信息,相比菲律賓軍政人員頻頻放言更是明顯,尤其是菲律賓軍政官員及媒體發布有關仁愛礁情勢的信息甚至是誣蔑中國的信息時,并未見到相關部門的反駁。比如,菲律賓誣稱中國要在仁愛礁上搭建建筑物時未見到相關部門及時澄清。相應地,大陸媒體也會缺少信息來源,而輿論和分析由于信息量不足可能滑向推理與猜測,這些都不利于與菲律賓等國進行輿論戰。
實際上,此次所謂的“仁愛礁事件”并未有真正的沖突。到目前為止,中菲船只都出現在該水域,既未出現對峙,更未出現所謂的中國搭建建筑物的相關報道,卻著著實實讓菲律賓打了一把悲情牌。中國南海維權行動是正大光明的,遇有對方或其他別有用心者誣蔑或輿論猜測時及時反應,有利于爭奪輿論制高點,反制菲律賓等國的炒作行為。
再次,關于南海行為準則的問題。仁愛礁情勢發生后不久,有海外輿論認為這說明了制定南海行為準則的緊迫性。實際上,此次仁愛礁情勢的發生無關行為準則的有無,更無關行為準則制定的緊迫與否,只是反映中菲互信的不足。因為無論準則如何,都不可能阻止中國維護南海權利的行動,菲律賓也必然以維護其所謂海洋權益為名侵犯中國南海島礁主權和海洋權益。
中方此前已多次聲明,對推動行為準則的態度是開放的,在條件成熟時可進行探討制定,在此之前應繼續致力于全面落實《南海各方行為宣言》,保持對話與協商,增進互信,在協商一致的基礎上朝著最終達成“南海行為準則”努力。這也是有關各方的共同立場。菲律賓企圖打樁加固的行為是對《宣言》核心精神的破壞,恰恰說明制定行為準則的條件仍不成熟。
4月下旬,中國外交部發言人回答記者提問時所提到的有關菲律賓目前共侵占中國南海8個島礁的情況,反映出中國對中菲南海爭端現狀的態度——不認可隨便放置什么東西在南海島礁上就可以當成現狀。如若菲律賓加固其在仁愛礁上的設施,即便已成功加固,也應當將其摧毀,這既是維護《南海各方行為宣言》,同時也應是中國的南海政策底線。
(鳳凰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