綜合日本《軍事研究》雜志、俄羅斯《論據與事實》周刊等媒體報道,日本航空自衛隊飛行開發試驗團前負責人透露,日本防衛省技術研究本部和三菱重工正在研制新型ASM-3空射導彈。有外媒分析,日本試圖利用這款導彈對中國航母艦隊實施威懾,并為未來開發高超音速飛行器打下基礎。
開發新導彈“防范中國”
《軍事研究》稱,日本四面環海,其他國家對日本的“侵略”將從飛機和導彈攻擊開始。此后,對方的艦船會攻擊日方的艦船和領土,繼而就是大規模地面部隊搭乘登陸艦艇登陸。為此,自建立之日起,日本航空自衛隊就十分重視戰斗機的反艦能力。在中俄兩國海軍力量顯著發展之際,日本反艦導彈的重要性進一步增強。目前航空自衛隊執行反艦任務的是F-2戰斗機和F-4EJ戰斗機,它們裝備ASM-2空艦導彈(即93式空艦導彈)。今后,航空自衛隊的戰斗機數量將處于劣勢,要彌補這種劣勢就必須擁有新的反艦導彈,以發動更有效的反艦攻擊。為此,日本致力于研制新型空艦導彈ASM-3。報道還稱,由于中國海軍大力發展航母艦隊,日本開發新型反艦導彈“更加顯得有必要”。
俄羅斯《論據與事實》周刊指出,日本以“應對中國航母”為借口發展新型空射導彈,似乎難以令人信服。以日本公開的ASM-3導彈的相關數據來看。其重量大約為900公斤,即使按照日本較高的材料及工藝水平,該型導彈的戰斗部重量也很難超過200公斤,即便其攻擊速度能夠達到3馬赫,其威力恐怕也不足以對付1萬噸級以上的作戰艦艇,更別提打擊航母了。相比之下,俄羅斯用來攻擊航母的SS-N-19超音速反艦導彈重達9噸,其戰斗部的重量為700公斤,威力遠大于ASM-3。目前日本航空自衛隊裝備的ASM-2/93式空艦導彈的射程約為150公里,以日本軍工技術實力,將其升級為射程超過200公里的反艦導彈沒有什么困難。以1架日本F-2戰機最多可掛載4枚ASM-2導彈計算,出動一個20架飛機的攻擊波次就可以壓制周邊國家和地區的水面艦艇編隊。那么,日本為什么還要研制ASM-3導彈呢?
換一種方式攻擊航母
俄羅斯《武裝力量》雜志認為,日本研制ASM-3導彈的一個目的確實是對付中國航母,不過“是采用另一種方式”。
報道指出,傳統反艦導彈的戰術是用低空巡航削弱對方的探測能力,從而壓縮其防空系統的火力打擊范圍。但隨著現代雷達及數據鏈技術的發展,以宙斯盾艦為代表的水面防空艦的能力成倍提高,傳統反艦導彈的戰術效能大打折扣。中國海軍已經裝備大量具備出色防空能力的“中華神盾”艦,如何提高反艦導彈的攻擊力令日本自衛隊大傷腦筋。于是,日本想到利用反輻射導彈打擊“中華神盾”艦。
中國的防空艦是機動雷達平臺,且擁有射程較遠的艦空導彈。因此,要對它發動攻擊的反輻射導彈要具備較遠的射程、較快的速度及較強的機動性能,這需要給導彈配備整體式沖壓發動機,實際上現代反輻射導彈的發展趨勢就是用整體式沖壓發動機替代固體火箭發動機,而日本ASM-3導彈配備的就是整體式沖壓發動機。另外,ASM-3導彈還配備了主被動制導系統。為了對抗采用被動制導的反輻射導彈,各國都在發展輻射誘餌彈,用來誘騙敵方的反輻射導彈,而配備主被動雙重制導系統的日本ASM-3導彈不會上當。
報道據此認為,日本新開發的ASM-3導彈與其說是一種反艦導彈:倒不如說是一種空射反輻射導彈。由于中國“遼寧”號航母配備了龐大的艦載雷達系統,而中國未來的國產航母也將配備這種系統,日本ASM-3反輻射導彈很可能以中國航母的雷達為攻擊目標。
日覬覦高超音速飛行器
日本《航空朝日》指出,ASM-3是日本首款采用整體式沖壓發動機的戰術導彈,這種發動機是小體積、超音速、中遠程反艦導彈的最佳選擇。該導彈開發成功后,日本未來的戰術導彈將實現體積更小、速度更快、射程更遠,配合日本的遠程戰機,其攻擊力不言而喻。
《武裝力量》則指出,對于日本來說,其野心恐怕不僅局限于此,通過ASM-3的研制掌握整體式沖壓發動機技術只是其計劃的第一步,在走完沖壓發動機研制的全程后,日本將掌握相關理論知識,積累工程經驗,并培訓相關技術人才,為研制更先進的“超燃沖壓發動機打下基礎”。各國現有的沖壓發動機實際上是“亞燃沖壓發動機”,氣流進入燃燒室前要減速,而溫度急劇上升。因此,靠現有的沖壓發動機很難使飛行器的航速超過4馬赫。而未來的“超燃沖壓發動機”可使氣流高速進入燃燒室,并能更好地控制溫度,從而將飛行器的速度提高到5馬赫以上,從而實現高超音速飛行。如果說高超音速飛行是飛行技術發展史上的一次革命的話,那么超燃沖壓發動機就是這場革命的物質基礎。
(上海譯報、新華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