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期以來,中國海軍沿襲蘇聯模式,形成“司令部一艦隊(海軍基地)一水警區一艦艇支隊(艦艇基地)一艦艇大隊(分散基地)”的樹形指揮體系,但進入21世紀后,中國海軍體制大改革拉開序幕,一線部隊的臨機處置權獲得顯著提升。2003年,人民海軍艦隊和海軍基地分離,驅逐艦支隊、潛艇支隊等機動作戰力量的指揮權都下放到艦隊。2006年又一輪改編實施后,形成旅順、青島、上海、福建、廣州、舟山、湛江、榆林等八大保障基地和大連、汕頭、廈門、北海、威海、西沙(今三沙)等六個水警區,另外撤銷海軍司令部下屬的航空兵部,海軍航空兵部隊由艦隊直接管轄。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海軍體制改革仍在繼續。據報道,上海和舟山兩個保障基地已被撤除,分別于2012年3月和2012年12月改編為上海水警區和舟山水警區,另外六個保障基地也將改為水警區,至此傳統的“艦隊一基地一水警區”三級指揮體系將轉變為“艦隊一水警區”兩級指揮體系,而艦隊下屬艦艇支隊、水警區和保障部(后勤保障部于2012年12月改為保障部),此舉意在形成遠海防御、近海防御和后勤三個板塊的戰略格局,提高機動作戰能力。
不光海軍,中國還積極調整軍用造船領域的布局,目前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CSIC)、中國船舶工業集團公司(CSSC)和各省市所屬地方造船廠實現“三足鼎立”。其中,CSIC擁有46家造船廠(包括大連造船重工、青島北海船舶重工、渤海船舶重工、武昌船舶重工等)和28家研究所,員工約為14萬人。CSSC擁有32家造船廠(包括上海外高橋造船、江南造船集團、滬東中華造船、廣州中船黃埔造船、廣州廣船國際等)和16家研究所,員工約為9.5萬人。
按照中國政府于2006年發布的《船舶工業中長期發展規劃》,作為國家戰略型產業的造船業將致力于打造渤海灣(含大連、青島、葫蘆島)、長江口(含外高橋、長興島、崇明島)、珠江口(廣州南沙龍穴)三大產業富集區,預計到2015年,中國造船業將占據世界市場的30%,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造船國。
盡管中國造船業面臨國際商船訂單嚴重不足的影響,甚至有業內人士預測在2015年之前會發生中國船企大范圍倒閉風潮,船企數量將從現有的1636家降至300余家,但中國政府仍希望在2015年使至少五家中國船企入圍世界造船行業前十強。而中國的底氣就來源于源源不斷的軍用艦艇訂貨,僅2012年,中國船企就新建或下水至少15艘主力水面艦艇,包括4艘052C型驅逐艦、4艘052D型驅逐艦,6艘以上的056型輕型護衛艦,傳聞中的095型攻擊核潛艇及國產航母似乎也已動工。
(日本《世界艦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