葵丘大會,諸侯來了,來了以后要盟誓,要筑高臺子。會開了有兩個多月,從夏天一直開到秋天。其中最熱烈的場面是什么?是宰周公代表周王,向齊桓公賞賜胙肉,就是周王把祭祀神剩下來的肉食賞賜給齊桓公。齊桓公則要從高臺上下來,接受賞賜。那個時候雖然不至于三叩九拜,可也得拜手稽首,這些禮節是必須要有的。齊桓公的年紀也不小了,正在他要下臺時,宰周公就說了:慢著,慢著,天子還有一條附加的命令,說舅父年紀大了,可以不下臺了,再多加一個爵位。諸侯再加一個爵位,跟周王差不多平等了,不要下臺來拜了!天子還追加一條命令,怕舅父您勞累。這個話該是發自周襄王的本心。
對此,齊桓公有點兒不知所以,就問管仲。管仲說:天下大亂的原因是什么?君不像個君,臣不像個臣。齊桓公很聰明,馬上就明白了,該下拜還得下拜。于是,就下臺來下拜,還說了幾句話:“天威不違顏咫尺,恐隕越于下,以遺天子羞。敢不下拜?”(《左傳·僖公九年》)大致意思是,天子的威嚴,國家的體統,時時刻刻都在我心中,就在我面前不過一尺遠的地方。假如我這次我不下來,我大模大樣地接受了這個賞賜,會給天子蒙羞,恐怕我也得從這個臺上翻下去,豈敢不下拜?
這話說得非常體面。可以想象,當時其他諸侯看了什么感覺?從精神的這種脈動上講,他齊國存邢救衛是一個高潮,這個時候,又是一個高潮。齊桓公接受賞賜,下臺、拜手、稽首再上臺,做得一絲不茍,諸侯看了心里一定很高興、很激動。“天威不違顏咫尺”,成為名言流傳后代。這是一種什么精神?為君的像君,為臣的像臣。這就是后來孔子正名思想,干什么吆喝什么。你當老師的遵守教師守則,當學生的遵循學生守則,如果這樣的話,天下就不會亂。
但是葵丘之會的重要,主要還不是這個,這只是個插曲,一個很有色彩的插曲。葵丘之會是要公布一些盟約,諸侯生活的準則。從夏天開會,把條款交給大家議論,議論完諸侯們再加修改,條約終于擬定了,諸侯還要登臺盟誓,以后大家都要遵守盟約,這是一種立法,議事立法要注意程序,帶有原始的民主特征,規則大家定,開誠布公,不是你齊桓公管仲幾個人,捏幾條,要大家遵守。上古時期,有這樣原始色彩的民主精神是非常好的。
最后,一個秋高氣爽的日子,大家在葵丘要開始盟誓了。按照基本的規定,盟誓要殺一個牲口,把盟書放在牲口上,然后大家喝牲口的血,叫歃血,然后讀盟誓,盟誓里面還要加詛咒之詞,說誰要不遵循盟誓就要斷子絕孫之類的話。而這一次卻不同,諸侯當時就提出來,說:不要殺牲口了,保護動物吧,也不要喝血了,多不衛生啊?多野蠻啊。齊桓公您這樣做事,管仲您這樣對待諸侯,我們相信,我們遵守。最后,宣布了盟約,沒有殺牲口,也沒有喝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