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其間,總會帶本雜志在身上,抑或在機場買兩本打發候機時間,像我就喜歡收集世界各地的時尚雜志。
我曾經很喜歡Fabien Baron時期的《Harper’s Bazaar》以及Carine Roitfeld時期的《Vogue Paris》。因為他們的存在,讓即使是大家眼中輕視膚淺的時尚雜志都是有東西可以閱讀的!而這樣的魅力就是在于:有文化。例如意大利版和法國版的《Vouge》在討論某些時尚事件或潮流發展時,它完全可以是從一個藝術觀點或者是藝術史的視角延伸探討。當一個時尚編輯有文化修養,他們就會想辦法從有深度的環節發想,他們會引經據典地告訴讀者們這些潮流的演進背后的所有背景知識。除了本身每一期都有很厲害的攝影大片之外,我常常在里面看到許多文化性的內容,這些意大利和法國人的編輯策略非常的高雅。不會讓我感到像閱讀日本雜志的那種緊張感,或者是閱讀美國雜志的那種物質化。
此外,意大利版和法國版的《Vogue》之所以那么有可讀性,有一部份來自于他們一種很特別的美學。在閱讀它們的同時,你不會只是想知道穿衣打扮的訣竅,或是某某明星又穿了誰家的衣服,因為里面的文學與藝術更有深度。我甚至偶爾會發現到他們編輯在切入純藝術的觀點時,并不會亞于藝術雜志的內容。而坦白說,這是一種跨界的思考,也是我認為現在雜志媒體應該要具備的素養,尤其對于做流行文化產業的人來說,更是一種很重要的能力。
很多人會有一種錯覺,認為時尚雜志是一種很淺薄的消費,其實不然。在我認為,時尚感應該是一種Hip,而不是膚淺的包裝。所以很希望在閱讀國內時尚雜志的同時可以看到里面的內容有所提升,畢竟在國內所謂的“時尚圈”就是屬于少數的一群人在自己自娛自樂。
時尚雜志對文化及文學應該要具備自己的態度和角度,并且呈現在他們的文化版面上,作為所謂媒體、載體的身份,就要試圖讓讀者們可以透過專欄的內容和人物,感受到多一點文化企圖。至少,讓大眾在閱讀的過程中,是可以有一點點知識面上的收獲,至少也要對時尚旅行負點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