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又要放一個大炮仗。
核爆炸雖然在朝鮮境內,卻在中國的家門前,而金正恩同志顯然不是在向我們慶賀春節。用官方詞匯來說,朝鮮核爆炸是世界和平發展主旋律的跑調之音,破壞國際和諧社會,還威脅到作為中國核心利益的國家安全,攪動中國夢的夢境。
這好像您正在夢中,樓上咣當一聲,一個堅硬的重物砸在樓板上。您不僅被嚇醒,心臟一通亂跳,還擔心那個重物是否會砸穿樓板,掉在您每天做夢的床上——您明白,這年頭房子的質量實在太沒有保障。您斗膽上樓敲門詢問,那位好鄰居卻隔著房門“超級強硬”地告訴您,他在自家屋里練舉重,您無權過問。
核擴散的威脅
核的威脅無時不在,無論是把原料做成炸彈還是別的什么。
2011年3月,日本福島核電站泄漏。雖然還不至于威脅到中國,但“炎黃子孫”一下子陷入“鹽荒”,全國人民掀起了搶購食鹽的高潮,因為據說吃碘鹽能夠抵御核輻射。那次恐慌顯然得益于宣傳機構的無禁令報道。這一次,宣傳機構可以假裝朝鮮核爆是一個小事件,只是美日韓的麻煩,以確保食鹽不會再次脫銷。然而,這場核試驗對于中國確實是一件大事。
中朝兩國“唇齒相依”,一國靠近邊境的核爆炸不可能不危害到另一個國家。雖然朝鮮的核武試驗是在地下進行,但钚239(朝鮮可能使用的核原料)的半衰期是24100年。10多年以后,朝鮮的密閉措施是否還牢靠?況且水泥塊堵不住水中的核污染,而地下水沒有國界。20多年前處理核原料的辦法現在已變得很不可靠了,俄羅斯正在為沉在北冰洋之下的核潛艇發愁,想辦法減少今后核泄漏帶來的危害。
福島核泄漏是因為地震和海嘯造成的事故,朝鮮核爆炸卻是人為制造的威脅。朝鮮領導人非常清楚核爆炸的危害性,所以他們把核試驗盡可能地放在遠離平壤、靠近中國的地方,以確保首都的安全。
畢竟,誰都無法確保不會發生意外。據說,鞭炮能夠意外地摧毀大型橋梁,參見2月1日的河南義昌大橋事故。核爆炸的威力更可怕了,核塵埃將造成“核冬天”。
科學家描述的景象如同籠罩中華大地的煙霾——當然核輻射更多。環保局公布的數字能夠有效地清除污染,久經考驗的我們也習以為常,日本卻非常擔心被風刮過去的污染物,政府向國民發出了警報——雖然漂洋過海的污染物已經淡出個鳥來了。如果是核煙霾呢?中國人還能這樣淡定嗎?
不論朝鮮的真實意圖是什么,在今后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內,最受朝鮮核武器威脅的國家是中國,不是美國。這次核爆炸位置的選擇就對中國構成了極大的威脅。朝鮮在去年底成功發射了衛星,同樣的火箭技術也可用來發射核彈。
不過,它的核彈頭小型化、彈頭與火箭的結合等相關技術還有待進一步發展。在今后幾年里,朝鮮核彈的威懾范圍將局限在周邊地區。
美國在韓國有兩萬多駐軍,他們是朝鮮核彈的人質。但美國有發達的預警系統和成熟的反導能力,而且報復意志堅定,朝鮮不會輕舉妄動。朝鮮對韓國使用核彈的可能性也不大,那將傷害到美國人和“祖國統一”路線的正當性。
但是,朝鮮仍有可能隨時使用核彈。實際上,只有讓其他國家堅信這一點,朝鮮非常簡陋的核武器才具有最基本的威懾力。朝鮮現在最可夸耀的是軍隊,而核武器是朝鮮武裝力量的核心。在國內,統治者把外部描繪成魔鬼的世界,把仇恨作為維持統治穩定的重要手段。
在國際上,不可預測性和戰爭叫囂是朝鮮的兩大法寶。西諺有云:會叫的狗不咬人。但是別忘了,朝鮮還有不可預測性。它的前兩代領導人都是又叫又咬,多次挑起戰端并生存下來。
在核武器問題上,朝鮮不受信任的原因正是它的好斗。在這個世界上,核武俱樂部成員的資格已被凍結;核門檻國家大都逡巡不前,不肯輕易邁過去。印度和巴基斯坦被接受為有核國家是很壞的先例,但還不是最壞的。這些國家大都表現克制,只有朝鮮和伊朗是例外。
伊朗領導人曾宣稱將用核武器毀滅以色列。1月底,以色列總理內塔尼亞胡公開敦促美國盡快打擊伊朗核設施。其他國家還對談判解決伊朗核問題抱有希望,但以色列不敢掉以輕心。以色列曾經成功地空襲伊朗的基地,推遲了伊朗的核武進程,這次感到有些力不從心。美國擁有遠程精確打擊的技術,由美國遂行外科手術式的打擊,能夠解除以色列受到的威脅。遠程精確打擊能夠最大限度地減少己方和對方的傷亡,從而減少了使用武力的顧慮。
在小布什總統時期,美國提出先發制人打擊的戰略,準備對未來可能的威脅發動預防性攻擊。但是,在需要盟國合作的時候,這個戰略受到重重障礙。如果美國對朝鮮的核基地實施外科手術式的打擊,韓國很難同意。它擔心“光腳的”朝鮮可能做出激烈報復,陷半島于戰火之中。這個前景是“穿鞋的”韓國不愿意接受的。
可是,如果朝鮮制造出幾顆可以用于實戰的核彈,韓國肯定是大輸家之一,在與朝鮮的對抗中處于下風。可以想見,朝鮮將動輒威脅使用核武器,使韓國人的日子過得更加心驚膽戰。中國的日子也不會好過很多,不僅處在核戰爭的陰影中,還要時時提防核事故的威脅。到那時,韓國和中國都會被挾持。
意識形態與地緣政治
在重大問題中猶豫不決必將后患無窮。中國對朝政策飄忽不定,其中有多種原因,基本上是戰略思維的惰性造成的。
中國和朝鮮彼此是意識形態最接近的國家。60多年來,朝鮮在政治上保持“一貫正確”,家族統治在去年順利地傳至第三代;中國經過改革開放,實現了經濟起飛,第五代領導人在年前開始接班。為了維持這個貧窮芳鄰的穩定,中國每年向朝鮮貢獻大批物質。
中國自許為一個“負責任的大國”,而朝鮮將要建成為一個“強盛大國”。雖然其他國家不認可朝鮮的“大國”地位,但“大國夢”是一種心理現象,領導人的個人看法就足以建成一個大國。
回顧歷史,兩個相鄰的大國很難友好相處,兩強總要相爭;如果這兩國的領導人都被當作太陽,那一定是“天無二日”,鬧得不可開交。在朝鮮戰爭尚未結束的時候,中朝關系就有了深深的裂痕。在隨后的年月里,更是跌宕起伏,幾次翻臉。朝鮮反對帝國主義,同時也反對修正主義。
中國支持聯合國為核試驗一事制裁朝鮮,而制裁按照中國的意見做出了修改,變得更加柔和。朝鮮暗批中國是“糊涂的大國”。中國的宣傳機構在忙著看其他國家的笑話,報道美日韓對朝鮮核試驗的不安,擺出一副隔岸觀火的樣子,仿佛這個危險與自己毫無關系。
雖然三十六計里有“隔岸觀火”這一計,但這次中國并不在岸的另一邊。狹窄的圖們江阻擋不了核輻射和沖擊波,也不能使地緣政治現實更符合中國利益。
實際上,在這次核爆炸中,中國和美日韓的利益是接近的,我們和他們站在岸的同一邊,只是中國還沒有足夠的認識。所以,其他國家也會在宣傳報道中發現一個“糊涂的大國”。我們可以聊以自慰的是,雖然糊涂,好歹還是大國。
冷戰史告訴我們,意識形態是靠不住的國家關系粘合劑。而且,在意識形態領域,中國已經比朝鮮更“先進”了,30多年來陸續產生了“摸著石頭過河”、“三個代表”、“八榮八恥”、“科學發展觀”、“空談誤國,實干興邦”等一系列重要思想,現在更要“保持先進性”。
在地緣政治方面,朝鮮作為大國之間的緩沖區不再必要。冷戰之后,不再有兩大對峙的陣營。中國軍事力量近年來發展迅速,即使爆發新的冷戰,也沒有哪支軍隊愿意主動在陸地上與龐大的中國軍隊對抗。那時,如果非要在朝鮮半島設立緩沖區,美國至少像中國一樣需要它——雖然我們非常珍惜東北地區的安全。
可以肯定,即使沒有金家的朝鮮,美國陸軍也不會再次貿然向中國邊界挺進;如果美國空軍的飛機襲擊中國,沒有必要非繞道朝鮮不可;而在朝鮮半島設立圍堵中國的海軍基地,在軍事上和政治上都不是一個好主意。
美國已經開始把一部分駐扎在東亞的軍隊撤到關島。在遠程和全球打擊的時代,前方基地的重要性下降了,危險性卻增加了。更何況中美都是核大國,它們手里拿的家伙遠不是朝鮮核武可比的。
同樣不可忽視的是,韓國不會允許再次把半島變成大國之間的一個戰場,即使美國真的想這樣做。在這件事情上,青瓦臺有很大的發言權,能夠有效地約束美國。
在朝鮮問題上,中國基于意識形態或地緣政治的擔心都已經過時,而朝鮮本身卻構成了一個威脅。如果刨除意識形態同盟這一要素,減少地緣政治緩沖區的考量,那么,中朝關系將被還原為正常的國家間關系,由國家利益主導。朝鮮核爆炸威脅中國的安全,嚴重損害中國的國家利益。認識到這一點,就能解除不必要的顧慮,中國外交將獲得更大的騰挪空間。
如果采取新的對朝政策,中國必須接受以往的教訓,認真考慮把埋在朝鮮的志愿軍將士的遺骨遷回國內,讓他們在自己的土地上真正安息。
防弊與除魅
尋找外交政策的根源,一言蔽之,就是一個“防”字。對內政策的核心是“防民”,對外政策的重點是“防美”,一舉一動都依據“防中術”,結果鬧得內政外交都很被動。這個“防”字是祖傳秘方。1896年,梁啟超撰寫《論中國積弱由于防弊》一文,指出防弊出于“私”,結果“一弊未彌,百弊已起”。他的結論是:“因噎而廢食者必死,防弊而廢事者必亡!”
在國際政治中,所防之弊主要是反華陰謀。這個世界從不缺少陰謀,所以“防人之心不可無”。可是,如果執迷于設計和破解各種陰謀,就會陷入其中不能自拔。練“防中術”練得暈頭轉向,也不是一件好事。許多時候,外部世界的景象只是觀察者的思維的投射。
有鬼嗎?也許真有鬼,也許只是觀者的心里有鬼。我們不必到處都看到鬼影幢幢,一日三驚,寢食不安,不停地吹口哨給自己壯膽。這樣一驚一乍,啥事都干不成。須知“搞鬼有效,搞鬼有限”,任何大國都不可能靠搞鬼長久維持繁榮和強大——這是關于“大國”的一個基本常識。
中國外交需要馬克斯·韋伯所說的“除魅”,從魑魅的世界里走出來。即使有陰謀,中國也要采取我們認為適當的行動,用主動破除陰謀,不然就會逐漸被“百弊”“萬弊”包圍。
利用對中國有利的變化
朝鮮的現狀是冷戰的孑遺。在朝鮮戰爭結束之后,這個國家也一直是冷戰的前沿陣地。冷戰之后,朝鮮處在“城鄉結合部”的兩不管地帶,越發自閉,不考慮鄰國的顧慮。在朝中邊境地區進行核試驗,朝鮮可能做出一個暗示:它以常規武器抵抗南方的美國和韓國,以核武器威懾北方的中國。
朝鮮這次核試驗是一系列事件的延續。在2006年和2009年,它已經兩次進行核試驗,試驗之前都發射了火箭。2010年,又發生了韓國的天安艦沉沒事件、延坪島炮擊事件。但因為朝鮮是結合部,所以安然無恙。在2010年,中國開始時自以為是局外人,還勸“有關各方”保持克制。后來美韓舉行軍事演習,威懾朝鮮,中國又怒氣沖天,這樣做保護了朝鮮。此后,美國大張旗鼓地向亞太地區轉移軍事力量。我們的東海、南海變得不平靜了。
中國的外交可以強硬,但必須靈活。采取曖昧的政策,本來期望兩邊都不得罪,結果一定是兩頭不討好。東亞地區是我們的攤子。如果中國假裝這里發生的事情與我們無關,甚至坐在旁邊看笑話,就不要抱怨事態沒有按照中國的意愿發展。中國應該積極主動地履行地區大國的責任,在東亞撐起安全與穩定的一片天空。這樣做還會產生一個作用:東海、南海的領海爭端將可能以最有利于中國的方式和平解決;那些抗拒中國的國家將被邊緣化。
如果中國對本地區的共同危險冷眼旁觀,無所作為,美日韓三國必然強化已有的軍事同盟。雖然它們聯手是針對朝鮮,但對中國絕不是一件好事。如果沒有外部威脅的干擾,韓國和日本會有“獨立”于美國的沖動。現在亞洲許多國家開始了軍備競賽,將部分抵消中國取得的軍事優勢。
即使在同一個領域內,先后發生的事件之間也不一定構成因果關系。但是,第一屆奧巴馬政府對華政策的轉變,應該與朝鮮的這些事情有直接聯系。美國遏制中國的企圖現在已經很明顯。以美國的力量,遏制政策確實能夠給中國帶來很大困難,但美國也將付出極高的成本。美國發現這樣做很吃力,也很不劃算。在“重返東亞”之后,美國可能將“再再平衡”,向對華友好的方向做一些調整。這很正常,戰略平衡本來就是一個動態過程。
在朝鮮準備核試驗的躁動中,1月27日,中國進行了第二次中段反導試驗,獲得成功。在當天稍早的時候,美國也又一次完成了反導試驗。對此“巧合”,分析家們有各種猜測,有人說中美在向對方展示力量;有人不排除另一種可能——兩國用相同的動作一起告訴朝鮮,它發射的核導彈將遭到有效攔截。(如果朝鮮在自己的邊境地區引爆核彈,除了先發制人,就沒有別的辦法阻止了。)中美在朝核問題上取得“深度一致”的報道,大概不是空穴來風。
這個世界的安全需要中美合作和彼此容忍。希拉里·克林頓在離職前的一次演講中說,太平洋足夠大,能夠容下中美兩個國家。對于美國這位強硬的首席外交官,這也許不只是套話。
2月1日,約翰·克里接替希拉里擔任美國國務卿,他的對華態度較為溫和。本月25日,樸槿惠將宣誓就任新一屆韓國總統。與前任相比,她也對中國更為友好。這些是送上門的有利機會。在今后較為友善的環境中,中國可以在諸多國際問題上采取更加合作的立場。
中國應阻止朝鮮發展核彈。如果朝鮮棄核,中國可以向朝鮮提供核保護傘,并給朝鮮經濟帶去有益的變化——前提是朝鮮嚴格遵守中國的游戲規則。
同時,中國以朝鮮半島的無核化為契機,倡導世界的無核化,這也是對朝鮮的安慰。如果朝鮮拒絕棄核,中國就要下決心放棄朝鮮,并為半島的統一做好準備。
統一后的半島可能向中國挑起領土和領海爭端。中國在支持半島統一之前必須妥善解決這個隱患。這是另一個話題了。
(據《經濟觀察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