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實
“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隨著中國老齡化人口的攀升,“空巢老人”這一現象越來越嚴重。子女“?;丶铱纯础背蔀榱诉@些孤獨老人的“奢望”。
從7月1日起,我國新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開始施行。從今往后,“?;丶铱纯础辈辉僦魂P乎道德,更成為一條法律規定。其實,許多國家都很重視老人的“精神贍養”,“?;丶铱纯础币脖患{入了法律范疇。
在整個歐洲,由于整體養老制度比較完善,子女對父母的義務,更多地指向“精神贍養”。在瑞典、芬蘭等北歐福利國家的法律中,都有關于子女對父母“精神贍養”的具體要求,以保證老人們晚年的幸福。
這些要求以量化的方式具體規定了子女與父母的居住距離,每年、每月、每周乃至每日應當與父母接觸的時間和次數;連子女與父母談話的忌語都受到限制,從而最大限度地從立法上保證贍養行為的質量。
2003年6月至7月,席卷歐洲的高溫熱浪使法國1.5萬人喪生,其中大部分是老人。很多老人在死后很多天才被人發現,還有很多老人的遺體很久無人認領。而這一事件讓法國政府決心通過立法關注老人生存狀態。
鑒于上述嚴重的社會問題,法國的現行法律不僅規定成年子女必須給無經濟能力的父母提供生活資助,還必須“尊敬和關懷”老人。
法國社會重視家庭的觀念,通過法律落到了實處。法國政府甚至修訂相關法律,要求子女給老人更多的精神關懷,其中包括子女必須隨時告知父母自己的行蹤,隨時掌握父母的身體狀況等。
新加坡國會早在1995年就通過了《贍養父母法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為“贍養父母”立法的國家。為了弘揚孝道,新加坡政府出臺了不少明顯帶傾向性的政策。
在新加坡,老年人不僅不是家庭的負擔,相反還是家庭的寶貴財富。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不斷加深,新加坡政府為了防止越來越多的老年人家庭出現“空巢現象”,在購買房屋時制定了一個優惠政策,鼓勵子女與父母一同居住。
新加坡建屋局在分配政府組屋時,對三代同堂家庭給予價格優惠和優先安排,同時規定單身年輕人不可租賃或購買組屋,除非愿意與父母同住,則可優先;如果有子女愿意與喪偶父親或母親一起居住,則對父母遺留房屋可以給予遺產稅減免優待。
新加坡政府還規定,從2008年4月起,凡年滿35歲的單身者購買政府組屋,如果是和父母同住,可享受2萬新元的公積金房屋津貼。
與許多人固有的印象不同,美國人的家庭觀念并不淡薄,很多子女都照顧父母,政府也鼓勵家人互相照顧,并將贍養行為列入稅法、醫療保健法的優惠項目中,為盡孝的人減輕負擔,希望更多的人效仿。
美國人納稅以家庭為基本單位,所以國稅局計算家庭的總收入后,還要減去這個家庭因為贍養老人所產生的減免額度。當一個家庭的納稅人負責贍養自己的父母、配偶的父母以及雙方的祖父母的話,那么這些被贍養人的減免額度可以列在年終報稅表里,從而獲得退稅。
不過,并非所有支持父母生活的人都能減稅,比如子女偶爾分擔一部分父母的房屋裝修費,就不夠資格。美國國稅局對此有嚴格詳細的規定,但只要符合條件,政府也絕不刁難。
另外,很多美國人不得不聘請保姆或是定期上門的護士,協助照料年邁的父母或殘疾家人。也有很多人愿意親自照料家人,甚至有的人辭掉工作搬回到父母身邊,照顧父母的飲食起居。美國聯邦政府和地方政府中,有相當多的管理機構向這些無論是請人還是自己照顧老人的家庭伸出援手,符合條件者能夠得到相應的補貼,緩解他們的經濟壓力。
據統計,日本2005年就已然是超高齡社會,總人口只有1.3億的日本,5個人中就有1個是65歲以上老人。日本人也講究贍養老人,但是歷史的發展和社會福利的優越性,承擔了子女所要贍養老人的大部分壓力。
在精神贍養老人方面,日本有套獨特的辦法。許多日本老人選擇與子女住在一起,因為日本有一種社會習俗,即只有父母與已婚孩子共同生活才被認為是正常的、能給人以安寧的生活形態。即使老人與子女分開居住,為保證子女“常回家看看”,日本提倡“一碗湯距離”原則,即父母和孩子兩家之間的最佳距離是“煲好一碗湯送過去剛好不涼”。
后來,有人發展了這一理論,提出“最近為一碗湯距離,最遠為一炷香時間”。如今,這一理論還被運用到樓市設計中,將適于年輕人居住的戶型和適于老年人居住的戶型結合到一個小區內,從而使“一碗湯距離”的小區成為人們居住的最佳地點。
2007年,在印度南部城市海德拉巴,一個火葬場的工人正準備焚燒一具尸體時,尸體竟然“活”了過來!此人被救后哭著說:“我不想活了,為什么要救我?”此人已75歲,來自當地一個殷實家庭,但身患癌癥后,子女不愿付醫療費,于是他絕望地走向火葬場。
面對這日趨嚴重的社會現象,印度立法“出手挽救”。印度立法文件中寫道:“大家庭系統消退,老年人目前正在被拋棄?!边@部法律規定,如果孩子不照顧父母,將被關上三個月。
印度媒體大多認為這部法律出臺的重要意義在于將來。
因為印度是個“年輕”國家,11億總人口中51%低于25歲,2/3人口低于35歲。但與此同時,老齡人口也在快速上升,到2016年估計會增加到1.13億,到2026年這一數字會攀升到1.79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