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寧
(鐵道第三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 天津 300251)
巖溶對鐵路工程的危害很大,諸如巖溶水的侵襲、溶洞頂板坍塌及大規模地面塌陷等,是鐵路建設中一個重要的工程地質問題[1-2]。擬建緬甸木姐至臘戍鐵路途經區域為大面積碳酸鹽巖覆蓋,巖溶非常發育,如何才能有效規避或減輕巖溶地質災害,地質選線是關鍵。
擬建緬甸木姐至臘戍鐵路位于緬甸北部撣邦境內,線路自緬中邊境線起,在木姐鎮以東設站,出站后轉向南至楠派站,后繼續沿滇緬公路東側南下,跨楠木毛河,經楠帕嘎東至勐育設站。后繼續南下跨楠盤河、楠旁河、楠凱河至全線最低點空卡設站,再穿累帽山后在臘戍鎮東北設新臘戍北換裝站。后修建米軌聯絡線,接既有線于K10+405,利用既有米軌鐵路引入臘戍站,線路全長約130 km。
區內地勢總體呈北高南低,地面高程600~1 500 m,屬撣邦高原的山嶺重丘地貌,以中山、低山、高原為主。沿線地表植被茂密,受長期水流侵蝕、切割作用及風化剝蝕,碳酸鹽巖分布區多見溶洞、落水洞以及漏斗等巖溶侵蝕地貌,溝谷形態很差,地形起伏且凌亂破碎。
沿線地表植被茂密,斜坡多為第四系坡殘積層覆蓋,河流沖積平原、階地以及溝槽地段,主要以第四系沖洪積層為主,小范圍可見坡洪積層。下伏主要碳酸鹽地層為二疊系(P)淺灰色微晶石灰巖、角礫狀灰巖,以及肉紅色灰質白云巖和部分地段上覆的侏羅系(J)泥灰巖和石灰巖條帶。
撣邦地塊位于實皆斷裂與無量山、點蒼山-哀牢山斷裂形成的剪切體系所夾持的三角形地帶,構造復雜,斷裂、褶皺發育。該區屬于熱帶季風氣候,雨季漫長,碳酸鹽巖及其與非碳酸鹽巖接觸帶中溶洞、漏斗、落水洞、暗河以及巖溶泉等巖溶形態廣泛發育。
沿線地表水主要為楠木窯河、楠木圖河、楠凱河、楠盤河、楠盤河、楠木毛河、楠撥河以及中緬邊境的瑞麗江等伊洛瓦底江水系,以及溝谷中的泉、溪水系。
沿線地下水主要為孔隙水、裂隙水和巖溶水。
孔隙水主要分布于第四系松散層中,主要受大氣降水以及地表水的補給,徑流方向主要以沿松散層向低洼處流動和向下伏地層垂直滲透為主,以泉的形式向河流排泄,地面蒸發及人工采排是其排泄的重要渠道。
裂隙水主要賦存于碎屑巖、碳酸鹽巖裂隙及斷裂帶中,一般很難形成穩定的潛水面,主要接受大氣降水和孔隙水地下徑流的補給,徑流方向受巖性、裂隙影響較大,多沿裂隙向低處排泄,故縱橫向交錯不定,排泄方式以裂隙泉和人工采排為主。

圖1 線路方案平面示意
巖溶水主要賦存與碳酸鹽巖中,在裂隙水的溶蝕連通作用下形成,水量豐富,大氣降水、地表水以及地下徑流都可以成為其補給源。徑流方向相對復雜,受巖性組合、構造、巖溶發育程度以及地下分水嶺等因素影響很大,多向巖體特征薄弱區排泄,縱橫交錯,常在地表形成一系列的巖溶形態,在地下則形成暗河。排泄方式主要以巖溶泉、暗河出口以及人工采排等為主。
應盡量避開或以大角度通過地質構造發育、碳酸鹽巖與非碳酸鹽巖接觸帶等巖溶形態發育地段,工程設置上應以路基、橋梁為主,輔以短隧道通過垂直滲流帶,當線路必須通過巖溶水平徑流帶或巖溶裂隙水帶時,應采用“人”字形縱坡形式,坡頂設置應盡量位于隧道中心,避免出現反坡排水的問題[1]。
線路在勐育站至楠派站區間主要通過巖溶發育的二疊系(P)碳酸鹽地層,在該區進行了長、短隧道兩個方案的比選。其中長隧道方案線路長度24.838 km,含橋梁長度3.926 km,隧道5座,長8.065 km,隧道長度占線路長度的32.5%,最長隧道5.52 km,采用單面坡;短隧道方案線路長度24.762 km,含橋梁長度6.85 km,隧道5座,長2.97 km,隧道長度占線路長度的12%。
影響線路方案的主要地質因素是巖溶發育強度、分布范圍和巖溶水地質災害。巖溶發育程度強、范圍大,將大大增加勘察和施工的難度和費用;過多走行于巖溶水平徑流帶中,則容易造成嚴重的巖溶水地質災害。
為了確定巖溶發育強度和分布范圍,采用衛片、航片等遙感技術進行宏觀解析,將解譯成果上于地形圖上,并結合地形圖研讀,初步繪制地表可能存在漏斗、落水洞等巖溶形態。之后,通過野外地質調繪方法,對可能存在的巖溶形態進行了現場核實,并對泉點和暗河出入口的位置、高程、流量等特征進行了數據采集。
綜合上述成果,根據地表巖溶形態、地下水及其連通性[4]并結合地表巖溶密度,最大泉流量以及鉆孔巖溶率[1]等因素,劃分巖溶發育等級(圖1)。按照巖溶工程地質學理論以及鐵路工程大量實踐經驗推薦的“三個垂直分帶法[1]”,通過暗河通道出口位置高程(約1 095 m)和沿線巖溶泉的出露位置,推測出水平流動帶的上限(垂直滲流帶的下限);通過附近楠木毛河(準排泄基準面)的水位高程(約960~920 m),推測出水平流動帶的下限(巖溶裂隙水帶上限),從而劃分出巖溶水的垂直分帶性(圖2)。
線路方案的縱坡還應考慮設站高程、橋高等眾多因素的影響。上述兩方案雖然在隧道通過區均以最大坡率盡量抬高設計高程,但是由于受勐育站、楠派站點的高程和橋高的控制,長隧道方案設計高程在1 100~990 m,短隧道方案設計高程在1 035~1 100 m。
根據上述分析成果,對影響兩線路方案的地質因素進行統計對比(表1)。

圖2 剖面

表1 影響線路方案的地質因素對比
由表1可見,長隧道方案位于巖溶發育強烈區,地表發育與隧道發生較好水力聯系的巖溶漏斗、落水洞,雖然有下降泉和暗河的排泄作用,但是隧道仍需通過危險性最大的水平徑流帶(累積長度約4.3 km),且隧道采用單面坡,反坡排水困難,施工時極易發生嚴重、難以逆轉的地質災害;短隧道方案線路在平面上不僅有效繞避了巖溶發育強烈區,從巖溶發育微弱區通過,并且在工點設置上大部分以橋梁路基為主,隧道長度大大縮短,通過水平徑流帶的累積長度僅1.1 km,施工中只要加強防排水措施,防止大量地表水的灌入,出現地質災害的可能性極小且易于處理。
綜上所述,在線路平面、縱斷面均滿足要求的情況下,短隧道方案線路長度雖然較長隧道方案無較大優勢,但短隧道方案不僅有效的規避了地質災害的風險,還較長隧道方案投資省0.5億元,因此,短隧道方案為本區線路的推薦方案[3]。
在基礎地質資料相對匱乏的地區,采用遙感判釋和地質調查測繪方法,查明了巖溶發育區的巖溶發育特征,從地質角度選擇了相對合理的線路方案,該方法對類似地區的地質選線工作有借鑒和指導作用。
[1]鐵道部第二勘測設計院.巖溶工程地質[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84.
[2]任美鍔,劉振中,等.巖溶學概論[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3.
[3]李光輝.新建武廣鐵路巖溶發育區地質選線[J].鐵道工程學報,2004(增刊):1-3
[4]湖南省建設工程勘察院.緬甸臘戌至木姐鐵路工程與水文地質報告[Z].長沙:湖南省建設工程勘察院,2011
[5]何振寧.區域工程地質與鐵路選線[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2
[6]鐵道部第一勘測設計院.鐵路工程地質手冊[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9
[7]《工程地質手冊》編委會.工程地質手冊[M].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7
[8]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TB10027—2012 鐵路工程不良地質勘察規范[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12
[9]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TB10012—2007 鐵路工程地質勘察規范[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7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GB50021—2001 巖土工程勘察規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