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兆毅 王艷軍
(1.鐵道第三勘察設計院集團有限公司,天津 300142; 2.中國市政工程華北設計研究總院,天津 300074)
本文設計橋梁為新建鐵路單線橋梁,結構位于7 000 m曲線半徑的緩和曲線上,與既有鐵路并行。受客觀條件的限制,新線與既有線線間距最小處僅為5.6 m,既有鐵路橋梁結構為(9.075+17.8+9.075) m斜交連續剛架橋,線路與既有公里斜交(法向角度為20°)。
考慮與既有結構對孔布置且線路縱坡較低等客觀因素的影響,設計方案主要對以下三種結構形式進行了比選,分別為:三孔框構橋、兩端設置橋臺連續剛構橋及連續剛架橋。
三孔框構橋優點:框構橋具有建筑高度低、斷面輕巧,總體布置靈活,對地基承載力要求低,抗震性能好,板與墻在交接處均為剛性連接,形成推力的自身平衡等優點。但框構橋在施工過程中需要斷開道路,影響交通。本工點存在大量地下管線,修建框構橋存在很大困難,且與既有結構銜接較為困難。
兩端設置橋臺斜交剛構連續梁橋結構形式:中間橋墩與梁部固接,邊墩和橋臺用活動支座與梁部相連接。該結構整體性能強、結構剛度大、抗震性能好。由于邊墩和橋臺用活動支座與梁部相連接,使結構在溫度跨度較大的邊墩和橋臺處不受溫度力的影響,大大改善了結構的受力狀況。但本結構需要設置橋臺,與既有結構對接不順暢,且圬工量較大。
三孔連續剛架橋外形美觀,結構尺寸小,橋下凈空大,橋下視野開闊。剛架橋的主梁與墩之間采用剛性連接,在豎向荷載作用下,主梁端部將產生負彎矩,從而減小了主梁跨中的正彎矩,跨中截面尺寸可相應減小。結構整體性能強、結構剛度大、抗震性能好,與既有結構銜接順暢,避免了施工期間影響道路交通的問題,對地下管線不產生影響。
通過對以上三種結構的對比分析,三孔連續剛架橋為比較合理的設計方案。
(1)結構尺寸的擬定
考慮與既有結構對孔,本結構跨度設置為(9+19+9) m,與道路法向夾角為20°。考慮邊跨跨度較小,在梁高的設置上比中跨梁高小30 cm,符合本剛架橋的受力特點。本結構為超靜定結構,溫度變化效應會對結構產生較大的附加力,且邊墩需要抵抗土的側向壓力。為減小邊墩及其基礎的荷載,適當對中墩進行了加厚,以減小溫度效應邊墩的影響,使結構的受力更為合理。結構尺寸見圖1和圖2。

圖1 新建連續剛架橋立面圖(單位:cm)

圖2 新建連續剛架橋與既有結構關系平面圖(單位:cm)
(2)結構設計中的關鍵問題及難點
三跨連續剛架橋屬于超靜定結構,并且本橋與既有結構相接,在設計上存在一定的特殊性,因而在設計過程中存在以下關鍵問題及難點:
①新建鐵路線與既有鐵路線線間距很小,因此新建橋梁與既有結構存在相接的關系,在新建橋梁設計上應注意避免對既有結構的干擾,這樣就對新建橋梁的結構形式有了一定的限制,例如結構偏心受載等,如何解決這些問題也是本橋設計的一個關鍵問題及難點。
②本結構為斜交結構,如何對結構進行合理的配筋設計也是本橋設計的關鍵問題。
本橋斜交角度較大,采用簡化的平面計算模型已經不適合,故通過橋梁設計大型有限元軟件MIDAS/Civil,采用空間厚板單元,建立有限元整體模型進行受力分析,梁部、剛壁墩及承臺均采用空間板單元,樁基礎采用彈簧剛度模擬作為結構邊界條件,見圖3。考慮的荷載包括自重、溫度梯度、整體升降溫、恒載側向土壓力、活載側向土壓力、混凝土收縮徐變、列車中—活載、基礎沉降等。

圖3 有限元計算模型
本結構四處剛壁墩與梁體剛接,屬于典型的超靜定結構,對混凝土收縮、徐變及溫度效應的影響非常敏感。根據《鐵路橋涵設計基本規范》的規定:超靜定結構混凝土收縮的影響,可按降低溫度的方法來計算。對于整體澆筑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相當于降低溫度15 ℃,對于分段澆筑的鋼筋混凝土結構,相當于降低10 ℃。為降低混凝土收縮對于本結構的不利影響,在施工過程中采用分段澆筑的施工方法,在邊跨及中跨處設置合龍段。
為降低整體升降溫對本結構的影響,將本橋施工合龍溫度設定為3~4 ℃,溫度力按整體溫升20 ℃、整體溫降-15 ℃計,將溫度效應影響降為最低。
新建橋與既有橋梁結構相接,為避免新建結構基礎與既有結構基礎的干擾,根據《鐵路橋涵地基和基礎設計規范》(TB10002.5—2005)規定:鉆孔灌注摩擦樁的中心距不應小于2.5倍成孔樁徑。根據該規定,本結構基礎橫橋向相對于結構本身為非對稱設置。另外,由于新建線路與既有線線間距較小,由列車活載產生的橫橋向偏壓很大,使結構基礎產生了很大的橫向彎矩,對基礎設計造成了相當大的困難,尤其是在主力組合作用下,樁基礎容易出現上拔力,這在鐵路基礎設計中是不允許的。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本橋在設計中通過調整基礎的形式并進行比較分析,找到解決該問題的最優方案。
(1)方案一:加大基礎尺寸、梁體整體加寬
①基礎形式
結構之所以產生偏壓,主要是因為基礎中心與結構重心之間存在較大的偏心,為克服這一不利因素的影響,本方案采用了加大承臺尺寸,梁體及橋墩也適當加寬的方法。通過采取這些措施,來減小基礎中心與結構重心的偏心距離,見圖4。

圖4 方案一:基礎形式布置(單位:cm)
②樁頂外力計算結果
通過Midas整體模型計算所得反力,計算墩基礎主力組合作用下樁頂外力見表1、表2。

表1 邊墩主力組合作用下樁頂外力計算結果

表2 中墩主力組合作用下樁頂外力計算結果
從表1、表2中可發現,本橋在主力組合作用下,樁基軸向力最小為14.5 kN,為壓力,樁基未出現上拔力,符合規范限值要求。
(2)方案二:減小基礎尺寸、梁體寬度減小
①基礎形式
本結構樁基之所以容易產生上拔力,主要原因為結構本身存在偏壓,另外本結構結構形式相對輕巧,對樁基的壓重不足。因此本方案適當減小了樁基根數,以提高單根樁基的軸向壓重,以達到克服上拔力的目的。
②樁頂外力計算結果
通過Midas整體模型計算所得反力,計算墩基礎主力組合作用下樁頂外力,見表3、表4。
本橋在主力組合作用下,樁基軸向力最小為179.4 kN,為壓力,樁基未出現上拔力,符合規范限值要求。
(3)方案比較結論
通過對以上兩個方案的的計算分析,兩個方案均可滿足設計要求,但由于本橋位于單線鐵路上,方案一加大了基礎尺寸及整個結構的橫橋向寬度,與路基銜接不順暢,相對于方案二既不美觀也造成了較大的浪費。經過比較,方案二為更優方案。

表3 中墩主力組合作用下樁頂外力計算結果

表4 中墩主力組合作用下樁頂外力計算結果
本橋斜彎剛架連續梁的受力復雜,圖5為“主力”荷載工況下L橋的Mxx彎矩內力圖,梁體在主跨鈍角區受力明顯加大。因此,本橋除按照常規的設計方法對結構進行配筋設計外,根據其受力特點,在配筋設計上具有特殊性,在設計上應予以重視。

圖5 “主力”荷載工況下L橋的Mxx彎矩內力(單位:kN·m)
(1)梁體鈍角區應力集中

圖6 中跨板頂應力(單位:MPa)
通過計算分析得出斜交剛架橋頂板跨中出現較大的拉應力,剛架連續梁的墩、梁固結處,承受主梁板的負彎矩及墩梁斜交引起的斜彎及扭矩,故在墩、梁固結處梁板的鈍角區出現應力集中,在中跨側尤為明顯,應力分布見圖6、圖7。為了解決鈍角區局部應力集中問題,鈍角處應適當增大配筋,配置鋼筋網,控制應力以滿足規范要求。

圖7 中跨板底應力(單位:MPa)
(2)邊墩與梁體結合處隅角配筋
本橋邊墩與梁體固結,邊墩較中墩增加了承受側向土壓力荷載,使該隅角區域受力較大,在配筋設計中需要注意通節點外緣鋼筋必須繞過隅角后方可錨固,并根據計算增加主筋及其他鋼筋布置,以解決局部應力集中的問題。
(1)多孔剛架橋結構屬于超靜定結構,因此控制混凝土收縮、溫度變化效應對結構產生附加力的影響對該類橋梁的設計意義重大,在施工條件允許的情況下,采取對結構分段澆筑是一種有效解決該問題的方法。
(2)受既有結構的限制影響,結構形式比較特殊,樁基礎容易出現上拔力。為了解決這一難題,本橋在設計中通過調整基礎及樁基的布置形式,找到了解決該問題的最優方案。
(3)本橋受力比較復雜,在配筋設計中,需要考慮鈍角區應力集中問題及墩梁固結角隅處受力,對該區域加強配筋。
[1]TB10002.1—2005 鐵路橋涵設計基本規范[S]
[2]TB10002.3—2005 鐵路橋涵鋼筋混凝土和預應力混凝土結構設計規范[S]
[3]鄔曉光,邵新鵬,萬振江.剛架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1
[4]蘇偉,王俊杰.秦沈客運專線剛構連續梁橋設計[J].鐵道標準設計,2001(11):12-14
[5]馬勝雙.鐵路客運專線斜交剛構連續粱橋設計研究[J].鐵道標準設計,2005(11):12-16
[6]TB10002.5—2005 鐵路橋涵地基和基礎設計規范[S]
[7]李風芹,馬勝雙,王俊杰.客運專線斜交剛構連續梁橋研究[J].鐵道標準設計,2007(2):29-32
[8]王勖成.有限單元法[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
[9]王文濤.剛構-連續組合梁橋[M].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1995
[10] 張成志,史文勝.剛構連續梁高溫合龍處理措施與體會[J].鐵道工程學報,2006(10):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