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愛軍
(中鐵工程設計咨詢集團有限公司濟南設計院,山東濟南 250022)
淄博市淄川區將軍路西延工程需在張博線K22+302.5處增設鐵路框架橋一座,橋上線路單股、直線,道路與線路法向夾角2°,無電氣化。根據道路情況及地方要求,設置8.0 m-11.15 m-11.15 m-8.0 m四孔連體框架,框架總高8.05 m,總長42.0 m,單側頂進施工。經各種經濟、技術比較,采用連續工字鋼便梁對既有線架空防護(如圖1、圖2)。

圖1 連續工字鋼便梁線路加固立面(單位:cm)

圖2 連續工字鋼便梁線路加固平面(單位:cm)
橋位位于平原區,地表以下依次分布有第四系全新統人工填筑(Q4ml)素填土,第四系全新統沖洪積(Q4al+pl)粉質黏土、細砂、粗圓礫土,下伏石炭系上統(C3)泥巖等;橋址處地下水位埋深3.1~4.0 m左右、變化幅度約1.5~2.0 m,地下水對混凝土無任何侵蝕性;該區抗震設防烈度為7度,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0g,特征周期分區為二區,地震動反應譜特征周期為0.55 s;箱體基底置于粉質黏土層上,箱體基底設計應力σ=136 kPa,地基容許承載力[σ]=140 kPa,地基土滿足承載力要求,無不良地質。
線路等級:國鐵Ⅱ級;
荷載:中-活載[1]。
橋下道路按城市主干路Ⅲ級標準[2],設計荷載為城-A級;機動車道設計速度v=40 km/h;橋下通行凈高機動車道通行凈高H≥5.0 m,非機動車道通行凈高H≥3.5 m。
既有線鋼軌為43型鋼軌。根據鐵路運營單位要求,施工期間不得中斷行車,限速45 km/h。
連續工字鋼便梁架空線路分線上部分和線下部分[3]。
線上部分由兩根對稱的主縱梁、與主縱梁下翼緣用高強螺栓連接的鋼枕梁(間距40 cm均勻布置)、支撐樁處兩根一束橫抬梁及各種配件組成;線下部分由橫抬梁下支撐樁、線路抗滑移樁以及主縱梁端部下的鋼木支墩組成。
列車荷載→線路鋼軌→鋼枕梁→主縱梁→橫抬梁→支撐樁(框架橋)。
檢算時構件自重均由程序自動加載,活載由中-活載自動加載至建立的車道上完成,檢算時均以每片梁為受力對象檢算,鋼材為Q345qD。根據文獻[4],容許彎曲應力[σw]為210 MPa,容許剪應力[τ]為120 MPa。根據文獻[5],行車速度等于30~45 km/h時,梁部由列車豎向靜活載所引起的撓度容許值[f]為Lp/400。
(1)鋼枕梁強度和剛度檢算
荷載計算:
鋼軌荷載N1=44.653[6]×0.4×0.01=0.18 kN;活載N2=250×3÷(3÷0.4)×0.5=50 kN;沖擊系數(1+μ)=1+28/(40+7.0)×45/60=1.45;橫梁不均勻工作系數1.3[7];計算結構強度時作用在鋼枕梁上荷載P1=N1+N2(1+μ)×1.3=94.25 kN;計算撓度作用在鋼枕梁上的荷載采用值為N2×1.3=65 kN。
受力分析:
首先確定鋼枕梁結構分析模型(如圖3),再利用有限元軟件MIDAS Cival進行結構分析。計算結果最大拉應力σmax=169.21 MPa≤[σw];最大撓度fmax=10.38 mm≤[f];支反力最大為96.4 kN,面積矩S=(200×1062)/2-((200-18)×(106-20)2)/2=450564 mm3,截面屬性中查得I=81 627 340 mm4;最大剪應力τmax=(N×S)/(I×b)=(96.4×1 000×450 564)/(81 627 340×18)=29.56 MPa≤[τ],均滿足要求。

圖3 鋼枕梁結構分析模型(單位:cm)
(2)橫抬梁強度和剛度檢算
為簡化橫抬梁活載受力,計算按鋼縱梁的最大跨度7.0 m簡支受力計列。線路、設備按每延米10 kN計列。
荷載計算:
活載N1=220×5×(1+μ)=1 595 kN;靜荷載(鋼枕木、線路、設備)N2=(0.87×4.94/0.4+10)×7.0=145.21 kN;鋼縱梁荷載N3=2×185×7.0/100=25.9 kN;螺栓、連接板等附屬構件按10 kN計算;計算結構強度時每根橫梁每端總荷載P2=(N1/2+N2/2+N3/2+10/2)/2=444.03 kN;計算撓度時每根橫梁每端總荷載P2=(220×5/2)/2=275 kN。
橫抬梁受力分析:
A排樁拆除前,橫抬梁支撐于A、B排樁頂,不是最不利工況,故不做檢算;A排樁拆除時,橫抬梁一側支撐于樁頂,另一側支撐于框架頂,最大跨度為7.0 m,為最不利工況,做受力檢算。結構分析模型如圖4。利用有限元軟件MIDAS Cival進行結構分析,計算結果最大拉應力σmax=109.94 MPa≤[σw];最大撓度fmax=5.77 mm≤[f];最大支反力為732.2 kN,面積矩S=(300×3502)/2-((300-13)×(350-24)2)/2=3 124 394 mm3,最大剪應力τmax=(N×S)/(I×b)=(732.2×1 000×3 124 394)/(1 936 220 000×13)=90.89 MPa≤[τ],均滿足要求。

圖4橫抬梁結構分析模型(單位:cm)
(3)主縱梁強度和剛度檢算
荷載計算:
靜荷載(鋼枕木、線路、設備)Q1=(0.87×4.94/0.4+10)/2=10.37 kN/m;
受力分析:
鋼縱梁結構分析模型如圖5。利用有限元軟件MIDAS Cival進行結構分析,計算結果最大拉應力σmax=28.55 MPa≤[σw];最大撓度fmax=0.9 mm≤[f];最大支反力為879.6 kN,面積矩S=(380×5752)/2-((380-20)×(575-36)2)/2=10 524 970 mm3,最大剪應力τmax=(N×S)/(I×b)=(879.6×1 000×10 524 970)/(10 691 170 000×20)=43.30 MPa≤[τ],均滿足要求。

圖5主縱梁結構分析模型(單位:cm)
(1)為盡量減少工字鋼便梁線路加固范圍,框架兩側路基開挖邊坡可采用噴射混凝土防護。
(2)框架橋總高8.05 m,橋范圍內設置橫抬梁距離縱梁邊緣較大,在框架邊緣的橫抬梁與縱梁端鋼木支墩間鋼枕梁底設置1排挖孔樁,以優化縱梁受力。
(3)框架頂進懸臂前端至A排樁時,線路暫時封閉,橫抬梁上橋并拆除A排樁至框架底板底以下,線路整修后箱體繼續頂進施工。橫抬梁設于框架頂的支點應避開截面較小配筋較弱的懸臂部分。頂進施工時,考慮橫抬梁與箱頂摩擦力的作用,為避免縱梁縱梁橫向變形,在箱子頂接觸面橫抬梁處搭設枕木垛,上面放置鋼板、滾軸、滑車等,以減少摩擦力,保證縱梁及線路方向,確保行車安全[8]。
(4)橫抬梁采用兩根一束型鋼,長度16 m。兩型鋼通過直徑22 mm U形螺栓、角鋼及硬木牢固連接,間隔1.5 m設一道[9]。
(5)為保證頂進施工時不帶動線路橫向移動,確保行車安全,在橫抬梁的前端設置抗滑移樁。
(6)施工前先將既有枕木間隔抽換成鋼枕梁,梁端與主縱梁用高強螺栓連接完整后,作為挖孔樁施工時的防護之用。為盡量減少施工時挖孔樁間的干擾,應采取間隔開挖施工方法。挖孔樁施工完成以后,架設橫抬梁與挖孔樁頂,樁頂預留鐵件與橫梁或鋼枕梁牢固連結。
(7)鋼枕梁每隔30 cm設置加勁肋一道,鋼縱梁每隔2.0 m設置加勁肋一道,保證鋼枕梁和鋼縱梁的整體和局部穩定。
(8)線路加固的主要步驟:抽換枕木并架設主縱梁→線下挖孔樁施工→在框架范圍內挖孔樁頂架設橫抬梁→頂進預制框架→拆除線路加固→恢復線路。
[1]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TB10002.1—2005鐵路橋涵設計基本規范[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5,22
[2]中華人民共和國建設部.CJJ 37—90城市道路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1991
[3]高雪瑞.縱橫梁架空線路施工方法在鐵路運營線防護設計中的應用[J].鐵道標準設計,2010(2):84
[4]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TB10002.2—2005鐵路橋梁鋼結構設計規范[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5
[5]中華人民共和國鐵道部.鐵計[2002]100號鐵路橋梁搶修(建)技術規程(試行)[S].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2003
[6]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G2585—2007鐵路用熱軋鋼軌[S].北京:中國標準出版社,2008
[7]鐵道部第四勘測設計院.橋涵頂進設計與施工[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3
[8]李龍,李維瑞,李巖松.鐵路既有線線路加固施工技術[J].遼寧師專學報,2009,11(2)
[9]鐵道部第三工程局.鐵路工程施工技術手冊:橋涵(中冊)[M].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