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麗玲
(大連重工·起重集團有限公司計財部,遼寧 大連 116013)
21世紀,我國將建立比較完善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并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和經濟體制兩個具有全局性意義的根本轉變。在這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歷史時刻,擔負著我國歷史使命和發展重任的國有企業改革已進入攻堅階段,競爭已成為企業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機制。我國著名的經濟學家趙炳賢定義為:在特定的經營環境中為其提供競爭能力和競爭優勢基礎的多種技能、互補性資產和運行機制的有機結合,是識別和提供競爭優勢的知識體系[1]。
集團的競爭能力是什么?怎樣評價這個能力?對此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比較分析。
近年來,集團提出擴大服務領域,通過合作生產,引進技術,自我消化吸收等,形成了自己的產品系列,包括2 000多個品種的產品,主要滿足于我國冶金、礦山、能源、交通、建材、化工等國民經濟基礎工業需要,為其提供大型成套技術裝備。在工程總承包中實現了突破,使產品構成向多元化方向發展。
集團的產品在國內同行業中,屬于產品品種最多、服務領域最廣的企業,代表著國內一流水平的大型堆取料機、6 m焦爐設備、大型混鐵車、C型翻車機等主導產品的市場占有率接近100%,具有很強的市場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
集團現有設計研究開發隊伍計1 735人,設計手段采用了國際先進CAD系統。在產品研究開發上,企業是從引進技術,合作生產開始的,分為三個階段。第一是狠抓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借梯攀登”學習國外先進技術,正確選擇引進項目的合作伙伴和引進方式,按產品相似,工藝相近,技術相通原則,分別采取許可證貿易,來圖加工、聯合設計、合作生產等方式,把學到的設計原理應用到同類產品設計上,企業先后與德、日、美、英等國家知名公司聯合設計制造鋼坯連鑄機、堆取料機、6 m焦爐設備及貨車翻車機等。第二是充分利用先進的技術成果,自我研制新產品。加強科技攻關,精心研究國外不轉讓的核心技術,并運用了先進成果“移花接木”研制出了新產品320 t桶型混鐵水車及新型雙車翻車機等。第三是按市場需求,預研新產品,走自我超前開發道路,與競爭對手分享技術成果,擴大市場份額,并將學到的技術植入新產品中去,建立新優勢和掌握料場裝運機械技術進而開發出港口機械,鐵路散料裝卸機械,掌握了大型鋼結構制造技術相應開發出建筑鋼結構設計制造技術等。
通過技術改造,形成機械加工、焊接、鑄造、熱處理和電控、液壓系統全套的生產制造體系。年生產制造機械產品能力達30萬t,生產規模處于國內同行業中上水平。同時,企業配合產品開發,開展了工藝攻關、掌握了數百種工藝技術訣竅和企業專有制造技術。如在鑄造領域,全面引進了國外的樹脂砂技術新工藝;在焊接方面,采用了數控自動下料系統、自動焊和半自動焊系統,使數控下料比例達90%以上,自動焊、半自動焊比例達90%以上等。在工藝裝備上,引進了大型精密數控龍門銑床、數控鏜銑床、數控切割機等一大批國際先進設備。目前,企業機械設備3 500臺,其中國家級精、大、稀設備760臺,設備完好率98.3%。為保證產品質量創造了條件。
隨著引進技術、合作生產,出口規模和檔次不斷上臺階。有了不小收獲:一是接觸了國際市場擴大了客戶。經營觸角已伸到日、美、法、英、東南亞、非洲等多個國家,與國際上著名的通用機械、三菱重工、塔克拉夫、新日鐵等建立協作戰略伙伴關系。二是出口產品結構逐步趨向合理,其零部件,單機走出國門,最終達到成套出口。三是熟悉了國際慣例,提高了員工素質,無論從思想觀念上、行為準則上,還是在掌握國際先進技術標準、管理標準上,造就了一批適應國際市場要求的高素質的員工隊伍。
一個企業如果有優越的地理條件,往往會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理優勢也象企業文化一樣是一種無形資源,用經濟學家的話說是錢買不到的東西。孟子說過,“得天時不如占地利”,“地利”代表企業的一種潛在的資源優勢。集團地處遼東半島南端,自然條件優越,信息暢通,交通發達,有雄厚的城市經濟基礎和改革開放的城市優惠政策,優良的自然環境更是不拘一格,這都是集團發展的最好資源。另外,良好的城市氛圍和文化觀念,為企業吸收人才,留住人才,提供了保障。具有鐵路運輸專線,還有3 000 t級的產品發運自備碼頭,再加上進出口自營權,集團可謂是“暢通無阻,可周游列國”,這種得天獨厚的地理優勢是集團的絕對競爭優勢,優越于國內同行業。
市場競爭也是服務的競爭,誰能取得用戶信賴,誰就是勝利者。集團始終遵從創造特色服務,保證用戶滿意,消除用戶后顧之憂。具有三個特點:1)重視售前服務,作為產品制造者,當好用戶的“工藝師”,采取專家推銷協助用戶把產品選準選好。凡是使用過企業的產品或潛在顧客,企業都要有選擇性、針對性地走訪。一方面了解要求信息,另一方面掌握使用情況、反饋相應意見,真正體現用戶至上的服務觀。2)搞好售中服務,對于主機產品特別是成套產品,集團在供貨合同中都要包括安排用戶監制和進行操作者培訓的計劃,以保證用戶能順利投產和保持正常運轉。3)切實做到售后終身服務,負責安裝調試,提供充足易損件和必備件,凡是在使用中出現停機故障等問題,集團都不講任何條件及時服務,把停機損失降到最低。良好信譽和完善的形象形成了集團的競爭優勢。
員工是企業的生命,企業要參與競爭,爭產品創新、爭市場創新。集團認識到“造物即育人,經營即教育”,因而始終采取多層次、多渠道方式,吸引人才,培養人才,堅持把尖子人才選拔與提高整個員工隊伍素質結合起來。一方面,掌握企業關鍵技能的人才是公司的財富,應由公司高層直接調用,要求這些關鍵能力的攜帶者們有規律地跨越公司各個部門,不斷豐富自身的經驗和技能,增強責任感,使他們有發現新的產品機會、市場機會。另一方面堅持引進與自我培養相結合,挖掘更多人才,依靠優惠待遇吸引人才,帶來技術,完善自己;又走出去,向發達國家派遣管理、技術人員和操作工人,豐富自己[2]。堅持把“四有”的優秀人才選拔到重要的科技、管理和領導崗位。集團在人力資源開發、使用上正趨于合理化、規范化。
[1]趙炳賢.資本運營論[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1997.
[2]李顯君.企業競爭力[M].北京:企業管理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