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 翰
(解放軍總醫院院務部 北京)
某軍隊醫院特護樓總建筑面積約16000m2,地下一層主要為設備用房,一層為門診,二層~七層為特護病房和部分辦公區。本工程夏季冷源和冬季熱源由院區集中供給,另外設置了三臺總冷量100kW的風冷冷水機組,作為特護病房過渡季和冬季的空調冷源。空調系統為新風加風機盤管形式,新風承擔室外新風冷熱負荷、室內濕負荷和部分室內負荷,風機盤管承擔室內部分熱濕負荷,特護病房內的風機盤管為四管制,一套空調水管接集中冷熱源,夏季供冷冬季供熱,另一套空調水管接風冷冷水機組,冬季和過渡季供冷,其他房間風機盤管為兩管制。病房內設置了采暖系統,冬季室內設計溫度為22℃,每組散熱器設置自力式溫控閥。本工程自投入使用以來,出現了病房冬季室內溫度過高,供冷效果不好,部分辦公室噪聲較大,新風量不足等問題。下面詳細介紹系統運行問題和解決方案。
本工程在冬季投入使后,南向病房室內燥熱,中午室內最高溫度為30℃,空調系統不能有效降低室溫。經現場檢查發現,房間外圍護結構保溫制作較好,墻體結構蓄熱能力強,且外窗為大面積落地玻璃幕墻結構,冬季太陽照射角度大,陽光可直射室內,太陽輻射強烈,經過24小時溫度測試,最熱時測得地面輻射溫度為5℃~6℃。另外,室內屋頂裝修造型為環繞花格燈池,內置T5(15W)燈管(四排),會消耗1200W冷負荷,風口為保證精裝要求設置在室內燈池燈槽內,氣流組織為暗裝側送側回,室內燈開啟情況下,燈源熱度使頂部溫度升高3℃~4℃,送風氣流經頂部送至花池對面落下,冷氣流在送風階段被燈源加熱,使降溫效果下降。諸多因素造成房間內冬季白天供冷需求大于供熱需求,而空調系統設計時,對冬季房間降溫需求考慮不足,提供降溫冷源制冷量為100kW,最多只能滿足6套房間降溫,用戶使用時冷源供小于求。同時獨立冷源的風冷冷水機組為常溫型機組,當環境溫度低于5℃時,制冷效果明顯下降,甚至停機保護。
為了使房間溫濕度調節達到最好的穩定狀態,根據前期對房間溫濕度測試的結果,制定了整改方案對系統進行改造。
(1)房間外幕墻采取粘貼隔熱膜的方式。隔熱膜選用可見光透視率38vrt%;可見光反射率為25vrt%;太陽能阻隔率62vrt%;紫外線阻隔率99vrt%。經過24小時測試,房間溫度最高時仍為陽光直射室內地面時,地面輻射溫度最高為2℃,比改造前有了顯著改善。
(2)減少燈管排數,降低燈光負荷。由原有四排燈管(40只)減少為兩排(20只),冷負荷將為600W,經過測試,屋頂輻射溫度在2℃左右。
(3)對原獨立冷源進行擴容改造。在原有系統上增加兩臺制冷量為320kW的風冷冷水機組,每臺均為低溫型機組,環境溫度在-25℃情況下仍可正常工作,與原制冷量為100kW的冷機組合運行,根據本樓冬季空調冷負荷可在30%~100%之間調節,用量多時一臺低溫機即可滿足樓內供冷需要,經實測冷負荷需求約300kW。
系統改造后,通過分析24小時測試房間的各項參數,空調系統制冷運行良好,即使冬季室外溫度15℃~20℃時,房間能在23℃~27℃范圍內自由調節,太陽輻射、燈光熱量對房間內影響得到了有效控制,基本能滿足用戶使用要求。
病房樓2F的用戶普遍反映其所在房間的噪音較大,并伴有胸悶、頭痛、嗓子發麻、眼睛發癢及惡心等不適癥狀。通過對該區域的空調系統的具體構成情況檢查后,發現該區域的空調新風系統按建筑區域劃分為2個分系統,記為1#、2#系統。各辦公室根據需要分別采用風機盤管側送風方式,新風量設計參數為40m3/h.人,排風為通過走廊經公共衛生間排風機排至室外。
經實測得知,房間內的噪聲主要集中在新風口處。當1#系統新風機組風閥開度為20%時,近70%房間的噪聲達70~80dB(A)。隨著風閥的逐漸開大,房間的噪音也隨之增大,部分房間的工作人員甚至無法忍受,于是有些用戶采取了關閉甚至堵死新風口的做法。
現場測試表明,如果將風機出口風閥開度從20%開至100%,則新風量基本能達到設計要求,換句話說,基本能保證空調區域內的空氣品質。但為了控制室內噪音,限制了風閥的開度,影響了新風機組性能的充分發揮。
新風系統產生噪音的部位通常有:風機、送風道、送風口等。對新風系統的實測和分析計算表明,原設計中選擇的風機轉速合適,其送風量和風壓也能滿足使用要求,正常工況下運行風機產生的噪音也不超標,低效運行時,其運行噪音有所加大,但不是造成整個新風系統噪音偏高的主要原因。其主要原因是:
(1)新風系統各支管未設調節閥,系統無法很好的調試。靠近空調機房的房間送風量超過設計值,末端房間送風量不夠。且送風口尺寸偏小,風口型式不合適。新風口斷面尺寸為150mm×150mm,有效面積約0.7m2。實測靠近空調機房的房間新風口速度為7~10m/s,超過正常值3~5m/s,新風量為400~600m3/h,新風口處噪聲接近70dB(A)。
(2)新風系統中靠近新風機組的支管風速接近8m/s,大大高于一般標準中支風管的風速推薦值5~6.5m/s和3~4m/s,這更說明系統調試不均,靠近新風機組的支管出風過多,且管路阻力與設計值不符,導致新風機組的風機不在設計狀態。
(3)主、支風管連接處及送風口與支風管連接處,現場制作不規范,未做流線過度及導流葉片,容易產生空氣渦流。
(4)風管、風口及風機未采取有效消聲措施。
辦公區用戶普遍反映有胸悶、頭痛、嗓子發麻、眼睛發癢及惡心等不適癥狀。經分析此問題與房間噪聲大實為同一原因造成,應整體考慮,兩個問題同時解決。
經現場測試,實測新風量低于標準值,1#系統的新風總量為6027.5m3/h,換氣次數為5次/h,人均新風量為10~20m3/h.人;2#系統的新風總量為3300m3/h,換氣次數為3次/h,人均新風量為12m3/h.人。
由于各辦公室沒有裝設良好排風裝置,實測部分房間的二氧化碳濃度超標,同時,室內正壓相對較高,新風更難送入,進一步導致新風量減少。有些大開間房間的新風口設置在房門附近,遠離辦公人員,用戶得不到充足的新風,實測工作區的氣流速度也偏小。
(1)聲環境與空氣質量密切相關,為降低噪音而人為控制風閥、減小風閥開度,必然導致室內空氣品質降低。再加上部分辦公室窗戶較少、小,甚至無窗,其空氣品質更將惡化。
(2)排風系統不能滿足使用要求。
(3)新風設計指標(40m3/h.人)對某些用戶顯得偏小。
針對上述問題,在不影響用戶正常工作的前提下,對該區域的空調系統做了如下的簡單改造:
(1)1#系統
a)用條縫型風口代替原格柵型風口,并將風口尺寸擴大至1200mm×120mm.根據各個房間的具體情況,在每個送風口上方安裝尺寸不等的消聲靜壓箱,以降低風速,減少送風口噪音。為了調節系統風量,在每個房間的送風支管管口處加裝風閥,并在風閥下方裝設檢查口。原主干風管均未裝風閥,改造時由于空間不夠,無法裝新閥,故以調節支管風量的方法代替整體系統調節。
b)更換高效空氣過濾器,提高新風空氣品質。
c)由于受空間限制,無法在每間辦公室增加機械排風系統,故在部分房門的下方安裝排風口。
(2)2#系統
降低噪音、增加系統新風量的措施以及加裝排風裝置的方法相同于1#系統。不同的是2#系統新風機組被吊裝在天花內,過濾器在機組內,機組下方有一條風管,不便于維護人員檢查、保養,自運行以來從未清洗過,以至過濾器堵塞影響了風量,改造時,拆除了原過濾器,對進風系統進行了改造,加裝一個高效新風過濾箱以便清洗和檢修。
改造后,對系統進行了一些調節,經過對空調區域的逐一測試,發現其空氣品質及噪音較改造前都有明顯的改善。由于新風量達到了相關標準,室內新風量和排風量基本達到了平衡,降低了室內二氧化碳濃度(部分房間的二氧化碳濃度測試值在0.05%~0.09%之間),大大提高了室內空氣品質。
通過對本工程空調系統的改造,在使用區域內獲得了良好的聲環境和空氣環境。另外,改造后維護人員也便于對系統進行檢修保養和運行調節,有利于保持系統高效穩定的運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