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曉初
(浙江湖州電力局,浙江 湖州313000)
作為供電企業一項十分重要的技術經濟綜合性考核指標,線損不僅是電網規劃設計、生產技術以及運營管理水平的綜合反映,同時對供電企業的經濟效益也有著直接的影響。而隨著10kV及以下配電網建設及應用規模的不斷擴大,目前電網總體損耗的60%以上都在10kV及以下配電網環節。因此,對10kV及以下配電網采取精細化的線損管理措施已經成為電網降損的一個關鍵所在,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
所謂線損,就是指電網在電能輸送及分配的各個環節中所產生的電能損耗的總稱。將電網所供電量減去所售電量,得到的就是電網的線損電量,其表示了從電能生產端(即發電廠主變壓器的一次側)到電能最終使用端(即電力用戶電能表)之間所有的電能損耗。而線損率就是線損電量與總供電量的百分比。10kV及以下配電網的線損包含技術線損和管理線損2部分,其中技術線損又分為固定線損和可變線損,它與電網結構以及所采用的電氣設備有關;而管理線損則等于統計線損與技術線損之差,它由電網管理程度所決定。統計線損即供電量與售電量之差,是指通過電能表計量統計得到的線損[1]。
10kV及以下配電網技術線損的主要影響因素有:(1)配電變壓器、CT、PT、無功補償電抗器以及消弧線圈等電氣設備的鐵損和銅損等固有損耗;配電線路以及用戶專線的線路損耗;電纜、無功補償電容器以及絕緣子等電氣設備的介質損耗與電暈損失。(2)由于電氣設備的絕緣失效而造成的泄漏損失;變電所、開關房中各種二次設備、保護和控制裝置以及通風消防等設備的損耗。
目前,在10kV及以下配電網的技術線損控制中存在以下問題:(1)配電網中電氣設備陳舊、老化現象比較嚴重;早期建設的配電線路的線徑不合理,普遍偏小;電源點不足導致配電線路供電半徑普遍偏大;配電網中一些應該淘汰、退運的高損耗配電變壓器仍在運行。(2)電力用戶感性負荷不斷增多,導致配電網區域性無功不足,對功率因數的影響很大;實際用電負荷增長過快,配電變壓器的容量難以滿足供電要求;電力用戶的負荷性質變化大,對配電網的電能質量有很大的影響。
管理線損具有不可預知的特點,其并無固定規律可循。供電企業對電網的管理不力以及計量設備誤差等是產生管理線損的主要原因。10kV及以下配電網管理線損的主要影響因素有[2]:(1)由于電能計量裝置自身精度問題而引起的計量誤差,以及計量裝置安裝位置和安裝工藝存在問題所造成的計量損失。(2)在電力營銷的管理環節中,由于抄表和核算過程的差錯所導致的損失,以及供電端與售電端抄表結算時間不統一所導致的誤差。(3)在用電管理過程中,電力用戶的竊電、不規范用電行為以及電網漏電等原因所導致的損失。
在原有的線損管理模式中,只實現了線損的分電壓等級、分區和分線路管理,難以滿足線損精細化管理的需要。而作為今后10kV及以下配電網節能降損管理工作的重點,線損精細化管理要求在原有線損管理方式的基礎上實現線損的“四分”管理,找出線損率的直接影響因素,為降損節能提供依據。要通過精細化管理來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有針對性地展開降損工作,提高經濟效益[3]。
要實現線損的精細化管理,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線損管理機制。供電企業可以通過成立由高層領導直接掛帥、主要生產部門歸口管理、各相關部門及單位共同組成的線損管理專項領導組和工作組,建立起“牽頭管理、分頭負責、上下聯動、全員參與”的線損管理組織體系,從思想層面和組織層面做到協調統一。其次,還要結合實際制定出合理、可操作性強的線損“四分”管理工作方案,為線損精細化管理工作的推進提供依據。
(1)加強基礎檔案管理。要建立10kV及以下配電網完整的10kV線路以及380 V臺區設備臺賬,及時更新客戶檔案資料。可以說,線損“四分”管理的基礎就是以閉環控制的臺賬管理來保證臺賬與實際配電網的一致性。為保證記錄資料與電網建設以及電氣設備變更保持一致,要對資料檔案進行動態管理和閉環控制,最終確保基礎檔案資料的準確性與完整性。(2)對理論線損的計算要加以重視。作為評估電網自然線損水平的依據,要把計算理論線損當成是實現管理降損的一項重要工作來完成。不僅要對計算過程和結果進行嚴格的審核,還要及時組織相關人員對計算結果進行分析和總結,以制定出下一步的降損措施。(3)明確線損指標的考核責任制。要將線損指標的考核責任層層落實,一方面要從供電公司層面對相關部門以及下屬各分公司進行考核;另一方面要將考核指標進行分解,將責任下達到部門內部的各班組及個人,以進行內部考核。
可以通過推廣應用多功能電子表、安裝環網計量點、定期對電能計量裝置進行輪換等方法,有效提高計量精度和計量管理水平。此外,利用計量自動化系統可以實現實時抄表管理,也能夠有效提高抄表管理水平。而且計量自動化系統還能夠避免傳統手工抄表所造成的錯抄、難抄和漏抄等問題,在技術上保證了“四分”管理的實現。
要通過明確電力營銷系統管理線損工作定位,加強管理線損工作,提高管理線損工作質量,努力推進管理線損統計分析規范化、精益化[4]。
(1)依托信息化手段固化管理線損工作流程,實現線損異常分析與處理、線損基礎資料維護管理、設備異動變更管理等規范化、精益化。(2)加強計量管理工作,切實提高計量裝置配置水平和計量自動化水平。積極推進計量裝置改造工程,全面核對計量檔案,消除計量差錯,提高計量準確度;加強計量運行管理,建立電能計量裝置運行現場檢查的常態化工作機制。(3)加強抄核收管理,利用營銷信息系統加強抄表例日管理,提高計量自動化系統自動抄核電量覆蓋率,減少因抄表不同步造成的線損異常現象。(4)強化用電檢查和營業稽查管理工作。加大反偷查漏工作力度,建立常態化的反偷查漏機制,充分利用科技手段提高反偷查漏的工作效率。完善營業稽查制度,堵塞工作漏洞,將事前預防手段和事后補救措施結合起來,有效減少電量的不明流失情況,實現營銷管理效益最大化。(5)加強用戶側無功管理。加大對用戶功率因數的考核力度,提高線路功率因數和末端電壓,降低電網企業的綜合線損率。(6)研究新形勢下的功率因數獎懲體系,建立新的無功價格機制,引導并促進用戶側功率因數的提高,降低線路損耗。(7)加強站用電管理,規范站用電考核標準,降低站用電損耗。(8)加強諧波監測和治理。完善諧波技術監督制度,嚴格把關非線性設備入網;加強研究諧波對計量裝置的影響,積極防范其對計量準確性的影響。
10kV及以下配電網線損管理工作是一項十分復雜的系統工程,應該從技術和管理等多個方面來對其進行有效監控,將線損管理從傳統的統計分析轉變為線損監控,通過精細化的管理手段和有針對性的管理降損措施,使10kV及以下配電網線損管理工作更上一個臺階。
[1]李姝,龔佳怡,莫穎濤.10kV及以下電網線損精細化管理[J].供用電,2009(3):65~68
[2]溫愛玲.10kV配電網的線損管理及降損措施[J].安徽電力,2010(1):64~67
[3]李姝,鐘鳴.配電網線損的精細化管理[J].供用電,2008(5):65~68
[4]張華,冉文勝.降低10kV配電網線損措施的探討[J].華北電力技術,2005(S1):30~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