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國軍,何 丹,韓文韜,趙海霞
(甘肅省酒泉市農業科學研究院,甘肅 酒泉 735000)
紅洋1號(編號09001)是甘肅省酒泉市農業科學研究院以不育系黃皮18號為母本、紅皮9號為父本雜交選育而成。對從國外引進品種中篩選出的綜合性狀優良品種在網室隔離和自然隔離條件下自交或雜交,發現編號18號的品種連續2 a自交均不結實,以其作母本與多個品種分別進行雜交均能結實。花期發現編號18號的品種雄花敗育,確定編號18號的品種為雄性不育株。通過與固定父本多代回交和測交,選育出細胞質雄性不育系03017-18(定名為黃皮18號)及其保持系。父本選自從國外引進的長日照紅皮雜交種(定名為紅皮9號)。2008年配制雜交組合,2010—2011年參加品種篩選試驗及多點生產試驗。2013年1月通過甘肅省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定名為紅洋1號。
紅洋1號屬長日照一代雜交種,移栽后生育期101~113 d,屬于中早熟品種。葉鞘淡紫色,葉直立,葉色深綠,有蠟質,株高85~90 cm,生長旺盛。鱗莖圓形,縱徑9.0~11.0 cm、橫徑7.6~10.4 cm;皮紅色,亮度好;鱗片13~15層,單球質量245~411 g,硬度中;鱗莖橫徑≥7 cm的合格率87.9%~91.4%。鱗莖整齊一致,不易掉皮,抗抽薹,耐貯運。2012年經甘肅省酒泉市植保站現場測定,抗紫斑病、霜霉病,輕感軟腐病。
2010—2011年參加酒泉市肅州區洋蔥品種篩選試驗,2 a 4點(次)平均折合產量108 187.5 kg/hm2,較對照品種紅福增產6.7%。其中酒泉市農業科學研究院試點和酒泉市總寨鎮沙格楞試點2010年的平均產量為95 100 kg/hm2,較對照品種紅福增產8.6%;2011年2點平均折合產量121 275 kg/hm2,較對照品種紅福增產5.2%。2009—2011年在酒嘉地區14點(次)多點試驗中,平均折合產量107 335.5 kg/hm2,較對照品種紅福增產8.1%。其中2009年4點(次)平均折合產量120 825 kg/hm2,較對照品種紅福增產12.2%;2010年5點(次)平均折合產量92 880 kg/hm2,較對照品種紅福增產4.3%;2011年5點(次)平均折合產量108 300 kg/hm2,較對照品種紅福增產7.1%。在2010—2012年酒嘉地區生產試驗中,2010年5點(次)平均折合產量92 880 kg/hm2,較對照品種紅福增產4.3%;2012年平均折合產量112 236.0 kg/hm2,較對照品種紅福增產7.6%。同時邀請專家于2012年8月13日進行現場測試,示范田平均折合產量103 200 kg/hm2,較對照品種紅福增產31 050 kg/hm2,增幅30.0%;鱗莖橫徑≥7.0 cm的商品合格率平均94.0%,較對照品種紅福提高13.8百分點。
適宜在酒嘉地區以及生態條件相類似地區的中、高水肥條件下種植。
紅洋1號屬于大球型品種,適宜早育苗、早移栽。應采用日光溫室育苗,最佳時間為1月上旬。定植田應選擇2~3 a未種過蔥蒜類蔬菜的地塊,要求地勢平坦,土質肥沃疏松,澆灌方便。4月上旬覆黑膜移栽,保苗39萬株/hm2左右。
定植后應及時人工除草,防治病蟲害。全生育期灌水7~10次,結合澆水追施N 420~480 kg/hm2、P2O5255~480 kg/hm2、K2O 54 kg/hm2,分5~6次施入。鱗莖膨大期可葉面噴施3g/kg磷酸二氫鉀2~3次。
當洋蔥沒有新的葉片充實葉鞘、假莖發生中空、所有植株從假莖基部傾倒時收獲鱗莖。收獲前10 d停止澆水。采收應在晴天進行,拔出整株洋蔥在原地晾曬1~2 d,蔥頭表皮干燥后,在假莖2 cm處剪掉葉片,抖落泥土分級裝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