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晶
(新疆交通建設(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新疆 烏魯木齊 830016)
在路基路面病害檢測技術選擇原則的指導下,結合各種檢測技術的特點及適用范圍,通過路面不同的病害情況分類,選擇合理檢測技術。
1.1 當瀝青混凝土路面病害呈現出局部損壞,而路面的使用性能優良時,應選擇無損檢測,減少檢測手段對瀝青混凝土路面的破壞作用。
1.2 當瀝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在交通荷載和自然因素等作用下呈現出大面積的損壞,路面的使用性能受到很大的影響,但是還沒有影響等到交通通行的情況,可以采用無損檢測,詳細檢查路面的使用性能;當無損檢測無法滿足檢測需要的時候,則需要使用有損檢測的方法,以了解路面的實際損害情況,但是要盡量減少有損檢測方法的使用。
1.3 如果路面已經在局部表面出現了較為嚴重的損壞,如嚴重裂縫等,使用常規的檢測方法無法掌握破損的原因的,可以先使用無損檢測方法檢測,不適合無損檢測再使用有損檢測方法,既要減少檢測活動本身對路面的破壞作用,又要保證檢測結果的可靠性,以便于能夠及時采取處理措施。
1.4 如果路面破壞非常嚴重和明顯,已經影響到交通的正常秩序,應該采用有損檢測方法對全部路面進行病害檢測。
高速公路早期病害主要表現在裂縫、水破壞、松散、泛油和推移等幾個方面,導致病害的原因有結構設計不合理、現場施工質量控制不嚴等方面。
2.1 原有軟土地基處理不徹底導致路面裂縫病害產生
裂縫病害主要是由于地基和填土在橫向的不均勻性而造成路面基層開裂形成反射裂縫,造成路面基層開裂。軟土性質差、變形復雜,且容易發生沉陷,在該軟土層進行工程施工前,應對軟土層采用換填層、澆筑樁等手段進行處理,若原軟土地基處理時填筑中粗砂較少會造成處理不徹底和不完全,原地基的軟土從兩側擠出,在地基處的位置會冒出地下滲水,在其上建成的路面由于公路填方路基大部分路段位于軟土地基上,因而通車后都會因軟土地基工后固結沉降導致在路面上出現不同程度的裂縫病害。
2.2 路基強度不夠導致路基固結沉降變形而產生縱向裂縫
若路基填土壓實度不夠,且未進行分層填筑,從而造成路基填筑質量不均勻,并未預先采取措施防止表面水滲入路基或地基和填土之間的壓實不均勻,特別是有表面水滲入時,使鋪筑在其上的瀝青混凝土路面在通車一段時間后,瀝青路面容易出現明顯的局部沉陷或產生一些細而短的縱向裂縫。
2.3 路面基層的質量劣化造成瀝青混凝土路面的早期開裂
產生路面早期裂縫病害的原因是路面基層質量劣化、結構完整性差,與基層質量較差、集料離析和不均勻性過大等因素有著密切的關系。如果所使用的基層材料質量達不到設計要求,尤其是材料的強度、硬度和剛度方面質量達不到要求,會導致水穩性不夠,導致水的沖刷破壞力增大;基層材料的收縮性小,是半剛性材料,受到小的變形即發生斷裂變形;與面層結合不好,都能導致基層質量不好。基層作為瀝青混凝土路面最重要的承重層,其施工工藝水平關系質量好壞,其質量好壞直接影響路面的破損和壽命。其中基層鋪筑質量對早期路面病害影響最為明顯,如果鋪裝厚度達不到設計要求,在車輛載荷的影響下很容易出現變形、破損和裂縫,直接影響到高速公路的使用壽命。
2.4 瀝青混凝土路面遭受地面水和地下水破壞加劇路面開裂
水破壞是指降水透入路面結構層后使路面產生早期破壞的現象,是一種最為常見的破壞作用,對高速公路早期路面的破壞也最為明顯。其破壞形式主要表現為網裂、坑洞等。導致這種破壞的主要原因是在路面施工當中配合比控制不嚴,瀝青混合料攪拌不均勻,導致路面孔隙率超出了標準要求。具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2.4.1 表面層產生裂縫
降雨滲入并滯留在表面層瀝青混凝土的空隙中,在車輛的反復作用下,孔隙水壓力剝落碎石表面瀝青,使表面局部瀝青混凝土變松散,碎石被車輪甩出,使路面出現坑洞。其中采用半開式瀝青混凝土表面層產生的坑洞破壞更嚴重。
2.4.2 表面層和中面層同時產生坑洞,局部表面產生網裂
自由水滲入并滯留在表面層和中面層中,在快速車輛的反復作用下,使得兩層瀝青混凝土中的部分碎石間的瀝青發生剝落,導致表面產生網裂、形變和向外側推擠,隨而產生坑洞。
2.4.3 其他原因
在整個高填路基施工時,既未設置反壓護道和擋土墻等穩定路基的措施,又未使用合格的填料、對填料改性或采用加筋的土工合成材料等加固路基措施,因此最終導致路面產生早期裂縫病害。
3.1 瀝青路面早期裂縫病害處治
根據瀝青路面早期裂縫病害形成原因,例如縱向裂縫,采用預防措施以減少其發生率,如在路基施工過程中特別在路基拓寬地段、路橋銜接處嚴格控制填土厚度及填料的均勻性,并保證達到規范要求的壓實度,采取合理措施處理縱向冷接縫,采用較稀的瀝青以減少溫度裂縫;在基層施工中,應進行及時的養護、良好的接頭處理及保證整體強度。
若瀝青路面早期裂縫病害已經發生,尤其是對公路危害嚴重的“重一級病害”(裂縫大于5mm),應采用以下處治措施:
a)采用高壓灌漿對路基出現局部沉陷地段進行處理,若沉陷導致路面出現破損情況時,應將破損的路面挖除后重新攤鋪瀝青混凝土面層;
b)如果路基填土含水量超標,需要從結構的穩定性和降低含水量角度做好處理,可以在路基路床上設碎石樁或粉噴樁,提高路基的強度和穩定性,同時要根據具體的需要選擇水泥粉噴樁或石灰粉噴樁。
3.2 瀝青路面早期沉陷病害處治
對高速公路路面早期病害的防治應該根據具體的路段采取不同的措施:
a)在路基排水設施不完善的路段或者回填土路段,應該先完善相應的排水設施,在此基礎上對高填路基兩側進行綜合排水處置,在路基的坡腳設置排水溝和排水渠,對于兩側比較軟弱的土壤適當的采取一些加固措施,增強其硬度、強度和穩定性;
b)對出現沉降和側移的路段,應該先降低地下水水位,在路基兩側設置滲水溝,將路基中的水排除在路基范圍之內,并可以在路基下關注速凝水泥,提高路基的強度和穩定性;
c)設置擋墻及反壓護道以防止低填水田、水塘路基的側向滑移;設置抗滑樁,并配合反壓護道,或設置樁板墻以防止中高填路基側向滑移。對路堤邊坡未防護與側向滑移段病害嚴重地段進行綜合處治,以改善公路的排水條件及路況條件,保證行車安全性和舒適性。
瀝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產生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結構設計不合理、現場施工質量控制不嚴、投入運營后超載車輛管理不嚴、氣候條件影響等。因此,為了更好地發揮公路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延長使用壽命,保證其使用性能和使用安全,應深入分析瀝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的產生原因,遵循“以防為主,以治為輔”的原則,制定瀝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有效的防治措施。
[1]康敬東,孫祖望.瀝青路面裂縫和坑槽破損形式分析[J].筑路機械與施工機械化,2002,(5):24-27.
[2]宋勇,張衡.舊瀝青混凝土路面強度評價新技術[J].交通標準化,2004,(1):80-82.
[3]何澄平,林向東.荷載和水作用下的瀝青混凝土路面早期病害損壞的機理與防治對策[J].交通世界,2004,(4):47-49.
[4]林巧飛,鄭丹燕.半剛性基層瀝青路面裂縫成因及對策分析[J].上海公路,2003,(2):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