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珂良 李 竹 劉知音
我國的《藥品生產質量管理規范(2010年修訂)》(以下簡稱新版GMP)于2011年3月1日起開始實施,新版GMP更注重質量保證體系的建設和系統性管理措施的執行情況,對人員、硬件和軟件方面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并首次在法規層面引入了風險管理的概念。從新版GMP現場檢查情況來看,藥品生產企業在原有GMP管理的基礎上能夠認真貫徹新版GMP要求,不斷提升自身管理水平并完善質量體系建設,但在實施新版GMP的過程中仍存在部分缺陷。本文將對設施設備方面的缺陷進行匯總和分析,為行業提供參考信息。
新版GMP增加了設施設備的總設計原則,根據不同區域的需求規定了基本要求。規范要求設施設備的設計、選型、建造、安裝、改造和維護必須符合藥品生產要求,應當能夠最大限度地避免污染、交叉污染、混淆和差錯,便于清潔、操作和維護,以及必要時進行消毒或滅菌。
新版GMP更強調對設施設備的日常維護和保養,也更強調系統性、文件化的管理過程。其規范要求包括:應當對廠房進行適當維護,并確保維修活動不影響藥品的質量,應當按照詳細的書面操作規程對廠房進行清潔或必要的消毒;應當制定設備的預防性維護計劃和操作規程,設備的維護和維修應當有相應的記錄;經改造或重大維修的設備應當進行再確認,符合要求后方可用于生產。
對于認證現場檢查所發現的缺陷情況,結合產品的風險類別以及缺陷的嚴重程度,其被分為嚴重缺陷、主要缺陷和一般缺陷3種。當產品為一般風險產品時,缺陷項目一般不會被評定為嚴重缺陷,除非發現欺騙行為等極端情況。嚴重缺陷是指與藥品GMP要求有嚴重偏離,產品可能對使用者造成危害的缺陷項目;主要缺陷是指與藥品GMP要求有較大偏離的缺陷項目;一般缺陷是指偏離藥品GMP要求,但尚未達到嚴重缺陷和主要缺陷程度的缺陷項目。
本機構對18家藥品生產企業新版GMP認證現場檢查情況進行匯總,未發現嚴重缺陷,共發現主要缺陷5項、一般缺陷247項。其中,設施設備相關的主要缺陷2項,占主要缺陷總數的40%;一般缺陷60項,占一般缺陷總數的24.3%。認證檢查的生產線涉及無菌原料藥、原料藥、口服固體制劑及口服液體制劑。下面詳細介紹主要缺陷和一般缺陷:
現場檢查中共發現設施設備相關的主要缺陷2項,均為無菌原料藥設施設備管理過程中存在的缺陷。
(1)收粉所用層流車的散流板表面不平整,水平層流的上端高度與內包裝鋁桶的高度不匹配,不能保證無菌原料藥收粉過程中完全處于A級保護狀態。
(2)無菌原料藥合成車間用于生產注射用水的純化水來自另一車間純化水制備系統,合成車間純化水儲罐不參與另一車間純化水系統的大循環,容易增加純化水受微生物污染的風險,存在影響產品質量的風險。
現場檢查中共發現設施設備相關的一般缺陷60項,主要分為以下5個方面:
(1)缺乏必要的設施設備或個別設備出現破損情況。例如,活性炭稱量間沒有除塵設施、更衣間未設置互鎖報警裝置、配液罐的內視燈損壞等。
(2)缺少必要的狀態標識或設施設備的標識內容不全。例如,DDMG-I型多功能電熱滅菌柜未掛停用標識、潔凈區內與離心機連接的管道未標明內容物名稱和流向等。
(3)質量控制實驗室所用的儀器精度不夠或未定期進行校準。例如,用于ZRS-8G型智能溶出儀溫度校準的溫度計精度不夠、十萬分之一天平超過校準有效期、澄明度儀的照度計未檢定等。
(4)設施設備的清潔過程管理不規范。例如,潔凈區的工器具清洗間存放的不銹鋼桶清洗后未干燥儲存、全自動栓劑灌裝機組進料口清潔不徹底、多功能反應器的清潔方法達不到清潔效果等。
(5)相關記錄內容不全或是缺少必要的記錄。例如,未保存A級區風速測定記錄、純化水儲罐的呼吸器更換記錄未標明儲罐名稱和設備編號、谷氨酸原始檢驗記錄中未記錄所用儀器的型號和編號等。
設施設備是藥品生產的基礎條件,也是保證藥品質量的關鍵因素,因此設施設備的管理情況對藥品生產質量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新版GMP不僅僅要求生產企業根據產品特點配置相應的設施設備,更關注設施設備的日常維護和保養,并定期對設施設備進行確認或驗證,從而確保設施設備始終處于驗證狀態,能夠生產出達到預期質量的產品。從現場檢查發現的缺陷情況來看,藥品生產企業均能夠配備必要的設施設備并對其進行標準化管理,但系統性管理和細節管理還有待提高,特別是對設施設備的預防性維護以及驗證狀態的保持方面需要進一步加強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