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長沙市麓山國際實驗學校 鄭晨貝芬
心墻
文 長沙市麓山國際實驗學校 鄭晨貝芬
心墻可謂世上最難逾越的障礙,唯有讓寬容與善良溶入心底,方可擁有溫暖而芬芳的世界。——題記
繁華未盡,子規未啼,是否可聞友人歸。
愁心未寄,明月已落,是否可到夜郎西。
友人分別時的相互思念與凝望好像只是古代專有。
高一暑假,在家“蝸居”半個月后的我決定出門旅行,試圖在一段新際遇里認識另一個自己。當審視與朋友的關系時,發現再純潔的友誼也難逃流言蜚語的詆毀,再美好的友誼也跨不過“嫉妒”那面心墻。
曾經,窗外是繽紛落英,鮮美芳草。
他對她說:“我對你的情,海可枯,石可爛。”
她對他說:“我會跟隨你到天之崖,海之角。”
他插秧、移苗、栽樹、放牛;她采桑、喂蠶、織布、做飯,他們吃自種的米、竹林的筍和池里的魚。他們坐在院子里看云無心出岫,聽鳥倦飛而還。
可惜,一切只是曾經。現在的他和她,形同陌路。
常言道,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我在你身邊而你卻不知道我愛你。其實,要融化世間最冰冷的心墻,用心即可。心相依,即使遠在天涯也能相互感應。
兩袖清風,清廉無腐,規章明晰……這些詞哪個官員不會說?但又有幾個能做到?
當今深刻的社會變革影響著每個人的內心世界,當誘惑與貪欲交織,一部分官員信仰缺失,陷入錢與權的泥潭中不可自拔。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對于內心面臨危機的官員而言,需要重建信仰。官者,百姓之父母也。在其位而不謀其職,留你何用?
古代的文人,哪個不是“酒入愁腸,七分釀成了詩樣”,哪個不是愁心牽國、心系民緒。而現代文人反而少了一份朱墨紙香,多了一股媚俗之風。
多日不聞“對酒當歌,人生幾何”的吟唱了,充斥耳邊的是各種“文憑造假”事件。更有甚者,大學教授這種高級文化人也有此類事件發生——“伯樂”尚且如此,“千里馬”則更堪憂了。
細細觀之,買文憑者、弄虛作假者、徒有虛名者比比皆是,以致讓“文人騷客”成了一個貶義詞。唯有樹立“路漫漫其修遠兮”之探索精神、求真之念方可穿越“文之心墻”。
古人云“防人之心不可無”,道出了人心之不可測。人之心,海底針,天地之大,都不及人心的深度和寬度。每個人心中或多或少都有一堵無形的墻,阻隔與他人之間真誠的交往。自私、貪婪、冷漠、嫉妒等構成現實生活中的不和諧音符,讓人忘記人性中的真、善、美。只有讓彼此的心房打開,讓溫暖融化心結、推倒心墻,才能構建一個真正和諧的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