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靜思
回望《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綱要》(以下簡稱《綱要》)頒布實施,已走過4個多年頭。《綱要》提出了“激勵創造、有效運用、依法保護、科學管理”的16字戰略方針,全面引領我國知識產權戰略的實施工作。
2011年,《綱要》頒布實施進入第4個年頭,恰逢“十二五”規劃的開局之年,因此這一年也成為我國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的關鍵之年。在知識產權創造層面上,我國交出了一張亮眼的成績單:2011年,全國共受理3種專利申請163.3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52.6萬件,全年受理通過《專利合作條約》途徑提交的國際專利申請1.75萬件,同比增長35.3%;受理商標注冊申請141.68萬件,同比增長 32.14%,有效注冊商標551.01萬件,居世界首位;全年軟件著作權登記量達10.93萬件,同比增長33.4%;此外,我國還受理植物新品種1392件,授予品種權255件,新公告頒證農產品地理標志產品300個,地理標志證明商標、集體商標注冊及初步審定總量達1380多件。
這些數字的背后,體現出我國各部委、各地方及廣大企事業單位牢牢把握科學發展這個主題和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這條主線,深入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特別是在推動知識產權數量繼續保持快速增長的同時,著力強化了知識產權質量的穩步提高,推動自主知識產權的水平和擁有量能夠有效支撐創新型國家建設。
2011年,經全國人大審議表決通過的《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中,首次寫入了“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提高到3.3件”的指標,這對于實施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建設創新型國家意義深遠。
“十二五”規劃綱要的科技指標從過去單一的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占國內生產總值比重,到增加“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實際上是更加注重創新投入的產出質量和效益,更加關注創新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進一步說,站在知識產權戰略實施的角度來看,我國從國家層面優化頂層的政策設計,實際上突出了我國從關注知識產權數量積累向關注知識產權質量提升的意識轉變。
在這一主旨思路的引領下,我國進一步推進了各領域知識產權創造能力的提升,特別是高質量知識產權的產出水平有顯著提升。以專利為例,截至2011年底,我國全年發明專利擁有量達69.7萬件,其中國內擁有發明專利35.1萬件,占總有效量的50.4%,首次超過國外。與之相對應的是,這一年我國企業在關鍵技術領域自主知識產權也不斷取得新的突破,為提升我國產業核心競爭力提供了重要支撐。應該說,我國發明專利的申請量、授權量和有效量全面超過國外在華數量,標志著我國知識產權事業發展邁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與之相對應,截至2011年底,我國商標累計申請量、注冊量和有效商標數量也分別達到971.15萬件、665.07萬件和551.01萬件,均居世界首位。在農業和林業知識產權方面,2011年我國植物新品種申請數量增長顯著,全年共受理國內外農業植物新品種權申請1293件,受理林業品種權申請137件,農業植物新品種權年申請量躍居全球第2位,同比增長高達74.4%。
為激勵知識產權創造,提升知識產權質量,國家知識產權戰略實施部際聯席會議的相關成員單位紛紛發布文件和出臺措施,強化工作導向,完善知識產權考核評價指標,改進專利、商標、版權、植物新品種等的審查和管理工作,引導各知識產權創造主體從注重知識產權數量向質量轉變。
其中,各部委圍繞我國的中心工作著重強化了在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知識產權創造方面的導向,產出了一批高質量的知識產權,引起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
2011年,國家知識產權局聯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等部門成立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工作指導組,加快構建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推進工作體系。隨著《關于加強戰略性新興產業知識產權工作的指導意見》等政策的出臺,新興產業的知識產權創造工作進一步加速發展。如工業和信息化部完成了46個課題的知識產權評估自查,推動“新一代寬帶無線移動通信網”重大專項運用專利分析規避風險,使我國在移動通信國際標準中的基本專利占有量達到3%。
同時,各相關部門還重點完善了自身的審查和管理體系。其中,國家工商行政管理總局在2010年徹底解決商標審查評審積壓的基礎上,圓滿完成商標注冊審查評審工作,共審查商標注冊申請120.55萬件,商標注冊審查周期從12個月減少到10個月,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國家版權局重點解決了作品登記證書不統一、作品登記信息統計不及時、無法統一公告查詢等重點問題,推動全國32家作品登記主體積極開展作品登記工作,同時計算機軟件著作權登記數量也增長迅速;國家知識產權局則繼續推動專利審查工作不斷前行,截至2011年底,發明專利審查周期為22.9個月,專利審查質量公眾滿意度指數由2010年的81.1上升至2011年的81.5,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到2.37件。
既要以量取勝,更要以質取勝。近年來,我國各地已逐步認識到唯有重視知識產權質量提升,才能更好地通過自主創新獲取知識產權的經濟價值。為此,在知識產權戰略實施工作中,我國各地著重完善體系建設,加強政策引導,推動知識產權創造工作再上新臺階。
在專利工作方面,全國知識產權系統紛紛出臺措施,提升創新主體專利產出能力,突出質量導向。其中,湖北、重慶、云南等省市將專利授權量納入地方黨政“一把手”創新工作考核主要指標;廣東、福建等省由政府制定了專利獎勵辦法;廣西實施了發明專利倍增計劃;安徽實行發明專利申請量和授權量等目標量化管理;內蒙古實施知識產權創造戰略。值得一提的是,上海市知識產權局聯合上海市知識產權戰略實施聯席會議成員單位大力推進了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知識產權創造工作,分別幫助指導中國商用飛機責任有限公司以及中航商用發動機有限責任公司的“C919大型客機”項目開展了3個專利戰略的研究制定工作。目前,“大飛機”研制已經先后攻克了40項關鍵技術,解決了100多項技術難題,提交國內外專利申請170余件,授權專利40余件。
此外,全國工商系統也行動起來,推動了商標創造工作的開展。其中,國家工商總局商標局駐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辦事處與北京市政府、中關村管委會合作,全力服務中關村國家自主創新示范區科學發展,全年累計受理各類商標申請3.5378萬件,現場出具商標注冊申請受理通知書1.8141萬件。同時重點鼓勵、引導秀水街商戶注冊、使用自有商標,為秀水街商標工作開辟了新道路。
知識產權創造能力的提升不僅提升了我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更為全面優化我國在全球產業鏈上的位置提供了重要助力。從“大飛機”項目取得實質性研發進展,到自主知識產權TD-LTE成為國際4G標準之一,再到中國企業閃亮全球PCT國際專利申請排名榜,知識產權創造所取得的成績均成了其中的亮點。
2012年初,由我國主導制定的、大唐電信科技產業集團(下稱大唐電信)提出的TD-LTE-Advanced被國際電信聯盟確定成為4G國際標準,正式成為兩大4G國際標準之一。從移動通信1G、2G時代中國企業無緣標準制定,到3G特別是4G時代成為主要的標準制定者,我國企業依靠知識產權的創造,實現了從技術追隨者到標準的“零突破”再到占據標準領先地位的飛躍。據介紹,截至2011年底,大唐電信已累計提交國內外專利申請超過1.2萬件,其中發明專利申請占90%。專利的優勢不僅使大唐電信成為中國3G市場被消費者廣泛認可的移動品牌,更保障了大唐電信在該領域的領先地位,為TD-LTE-Adranced成為4G國際標準奠定了基礎。
與大唐電信南北遙望的中興通訊股份有限公司(下稱中興通訊)也通過堅定不移地實施知識產權戰略而有所斬獲。2012年2月至3月,中興通訊先后在國家知識產權局公布的2011年我國國內企業發明專利授權量排行榜和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公布的2011年全球PCT國際專利申請量數據中以3178件和2826件位居榜首。從發明專利授權量的全國冠軍到PCT國際專利申請量的世界冠軍,中興通訊一時間成為社會各界關注的焦點。據中興通訊有關負責人介紹,在中興通訊實施知識產權戰略的過程中,首先致力于自身素質的強化,專利申請量迅速提高,完成了以區域性知識產權實力優勢彌補國際知識產權實力相對不足的戰略布局,然后繼續加大專利的國際布局,尤其是優勢領域、技術的基本專利、核心專利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