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廣東省普寧市第二中學高二6班 盧麒旭
靜·禪
文 廣東省普寧市第二中學高二6班 盧麒旭
若問我何為生命的本真,答案或許是一個“靜”字。
古往今來的“喜靜之人”,首推“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蘇軾。他的一生雖屢屢遭貶,但寫出來的詩詞卻絲毫不見悲憤之意,而滿是瀟灑之情。他在《賞心樂事十六件》中有兩句寫得極好:柳蔭堤畔閑行,花塢尊前微笑。正是這一份從容,讓蘇軾即便經歷人生中的大風大浪,也依舊能活出生命的本真。
“曲徑通幽處,禪房花木深”,這是從靜中悟出的禪意。林清玄的《木魚混沌》何嘗不是在詮釋著生命中的那份禪意——“篤篤”的木魚,敲出的正是生命的寧靜之美。
“山間的野花,等我去相識,山間的云松,等我去撫摸。山風與發,冷泉與舌,他們一旦相遇,便都不一樣了。”張曉風的文字讓人真切地感知生命的靜態美。從《玉想》到《這杯咖啡的溫度剛剛好》,都不難看出這位閱盡繁華的作家對靜的詮釋——躁與欲都是甜膩之物,都會使人迷失、使人瘋狂,唯有靜,如嚼青欖,越發馨香。
人生路上,我們都是趕路人。不如信步而行,貪看一下山色,偷覽一下萬物之情,只與跫音相伴,相形之下,會不會達到目的地也就不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