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萍,李冬靜,姚三巧,邢鳳梅,張小麗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農村地區糖尿病的患病率也不斷攀升,有的地區甚至超過城市[1]。糖尿病具有慢性病程且目前不可治愈的特點,農村地區經濟水平較差,醫療設施不足,糖尿病給個人、家庭乃至社會帶來了沉重負擔。世界衛生組織(WHO)早在2003年就指出,改善慢性病患者的自我管理狀況對于提高患者的健康水平比其他任何干預措施都有效。研究表明自我效能感在自我管理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決定個體從事某項活動時付出的努力、遇到障礙時的堅韌性和遭受挫折時的恢復力[2-3]。患者可通過提高自我效能感,積極面對困難和挑戰,抗拒環境中的不利因素,從而堅定和持久地進行良好的自我管理,以達到控制血糖、促進健康的目的。由于農村地區醫療衛生資源不足,經濟落后,文化水平較低,樣本不易收集,國內學者的研究集中在對醫院患者自我效能感狀況和影響因素的調查,對農村地區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感的研究報道較少。本研究對我國農村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感情況進行調查,并進一步探討其影響因素,為制定干預措施提供理論依據。
1.1 入選標準和排除標準 入選標準:2型糖尿病患者,診斷符合WHO 1999年糖尿病診斷標準,糖尿病癥狀+任意時間血漿葡萄糖水平≥11.1 mmol/L(200 mg/dl),確診時間≥1年;年齡≥45歲;在本地區居住半年以上;能獨立或通過研究者幫助完成問卷調查,同意配合調查者。排除標準:有意識障礙、精神疾病及生活不能自理者。
1.2 調查對象 以唐山市農村地區2型糖尿病患者為研究對象。本研究采用隨機整群抽樣方法進行橫斷面研究。從唐山市10個縣中隨機抽取2個縣——豐南縣和玉田縣,在2個縣中各整群抽取1個鎮——黃各莊鎮和林南倉鎮,對鎮里符合上述標準的2型糖尿病患者,采用統一的調查量表進行調查。本次調查于2011年7月先選取黃各莊鎮、林南倉鎮50例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預調查,然后才開始正式調查,并于2012年1月結束調查。
研究人員與鎮中心衛生院達成合作,取得已普查出2型糖尿病患者的相關疾病資料和聯系方式,在村領導的協助下,根據農村慢性病普查結果,集中已確診(由二甲級以上醫院診斷)的糖尿病患者,告知患者本次調查的目的及意義,采用集中調查和入戶調查結合的方式進行調查。所有資料由研究者本人與另一位研究生合作收集,入戶調查主要用于未能集中參加者。在調查過程中,對于文盲或有視力障礙的患者,由調查員面對面交談后填寫。
1.3 調查內容 (1)一般資料:包括性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家庭人均月收入、婚姻狀況、居住方式、體力活動、健康教育、血糖監測情況等。(2)疾病資料:包括是否住過院、是否用胰島素、病程、合并癥、如何發現疾病、家族史、治療方式、血糖水平等。(3)自我效能感:量表由美國斯坦福大學的Lorig等[4]在對慢性病患者自我管理行為的研究中設計,共含6個項目,每個項目均采用1~10級評分法,得分越高說明自我效能感水平越高。總得分分為3個等級[5],<4分為低水平,4~7分為中等水平,≥8分為高水平,該表信度為0.91[6]。(4)社會支持:采用由肖水源[7]設計的社會支持評定量表(SSRS),本量表具有較好的信度和效度,共包含10個條目,得分越高表示獲得的社會支持越多。(5)糖尿病知識:采用由Fitzgerald等[8]編制的糖尿病知識問卷進行測量,中文版Cronbach′s α=0.76[9]。本研究對量表修訂后先對50例2型糖尿病患者進行預試驗,測得Cronbach′s α=0.70。其中1~14題是普適性問題,15~23題是專門針對應用胰島素的患者。糖尿病知識問卷得分=(答對題數/14或23)×100。

2.1 糖尿病患者的一般資料 共發放問卷470份,收回456份,收回率為97.0%。456例糖尿病患者中,男170例,女286例;年齡45~90歲,平均(61.5±8.7)歲;文化程度:文盲200例(占43.9%),小學191例(占41.9%),初中及以上65例(占14.2%);職業:務農345例(占75.7%),務農兼其他者111例(占24.3%);家庭人均月收入<500元136例(29.8%),500~1 000元254例(占55.7%),>1 000元66例(占14.5%);病程:<5年249例(占54.6 %),5~10年111例(占24.3%),>10年96例(占21.1%);188例(占41.2%)合并一種疾病,40例(占8.8%)合并兩種及以上疾病,228例(50.0%)不合并其他疾病;447例(98.3%)醫療付費方式為農村合作醫療,9例(1.7%)為自費。
2.2 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水平 本組糖尿病患者的自我效能感得分為2.1~8.0分,平均(4.0±0.9)分。自我效能感分級:低水平239例(52.4%),中等水平215例(47.1%),高水平2例(0.5%)。
2.3 一般資料與自我效能感的單因素分析 不同年齡、文化程度、職業、體力活動、血糖監測情況及有無配偶、是否獨居、是否接受健康教育的患者自我效能感得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而不同性別、家庭人均月收入的患者自我效能感得分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4 疾病情況與自我效能感的單因素分析 是否住過院、是否用胰島素、不同病程及不同合并癥的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感得分比較,差異均有統計學意義(P<0.05,見表2)。
2.5 社會支持、糖尿病知識與自我效能感的相關性 本組糖尿病患者社會支持評分為(38.2±7.1)分,與正常人社會支持評分(34.6±3.7)分[7]比較,差異有統計學意義(t=19.985,P<0.01)。患者糖尿病知識問卷得分為7.2~85.7分,平均(42.9±1.5)分。社會支持評分、糖尿病知識問卷得分均與自我效能感得分呈正相關(r值分別為0.38和0.57,P<0.01)。

表1 一般資料與自我效能感得分的單因素分析分)
注:*為t值
2.6 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感影響因素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以自我效能感為因變量,以年齡、文化程度、職業、有無配偶、是否獨居、病程、是否住過院、是否用胰島素、社會支持、糖尿病知識、血糖監測、合并癥、健康教育、體力活動為自變量進行多元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社會支持、糖尿病知識、血糖監測、合并癥、健康教育、體力活動進入回歸方程(P<0.01,見表3)。
Bandura的自我效能理論指出,要改善教育對象的行為及行為結果,最關鍵的是要通過各種途徑提高他們的自我效能感水平[10]。根據自我效能理論,治療慢性病過程中,通過增強患者自我效能感,能夠使其在疾病的自我管理中積極面對困難,采取健康的行為方式,增強健康[11]。

表2 疾病情況與自我效能感的單因素分析分)
注:*為t值

表3 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感影響因素的多元逐步回歸分析
注:-表示無數據
3.1 本組糖尿病患者的一般資料及自我效能感水平 本組糖尿病患者文化程度較低,其中文盲占43.9%;務農者所占比例大;家庭人均月收入集中在500~1 000元;病程多數<5年;大部分患者的付費方式為農村合作醫療;僅25.2%(115/456)的患者進行了規律或不規律的血糖監測;70.4%(321/456)的患者未接受過健康教育,疾病知識嚴重不足。故使得52.4%的患者自我效能感水平低。
3.2 本組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感影響因素
3.2.1 社會支持與自我效能感 本研究結果顯示,唐山市農村2型糖尿病患者社會支持與自我效能感得分呈正相關,表明社會支持水平影響患者自我效能感。Kasikci等[12]對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的調查也證實了自我效能感與家庭支持呈正相關。其原因是由于疾病帶來的不適,患者在日常生活中會有一些負面的情緒,常伴隨焦慮、抑郁狀態,其家人或朋友可以在精神上給予安慰和鼓勵,在物質上為其提供便利、幫助其消除負面情緒,增強信心。故社會支持越好的患者,其自我效能感越好。
3.2.2 糖尿病知識、健康教育與自我效能感 本研究結果顯示,糖尿病知識、健康教育均與自我效能感關系密切。農村地區患者糖尿病知識匱乏、自我保健意識薄弱,對疾病的治療和控制的自信心嚴重不足。大量研究表明,健康教育能促進患者對疾病知識的掌握,加強自我保健意識,患者隨著知識的增加,能夠主動交流積累正確的經驗,自我效能感水平隨之提高。
3.2.3 合并癥、血糖監測與自我效能感 糖尿病的最核心問題是合并癥,本研究結果顯示無合并癥或合并癥少的患者自我效能感水平顯著優于合并癥多的患者,分析原因可能與合并癥本身會帶來生理的不適,進而影響到患者的日常生活,導致負面情緒,故使患者的自我效能感水平降低。
平時定期監測血糖的患者自我效能感水平較好,由于監測血糖能使患者了解自己血糖水平,進行合理治療,使癥狀得到一定程度的緩解,生理和心理方面比較舒適,正性情緒較多,故使患者能夠正視自己的病情,從而建立足夠的信心。
3.2.4 體力活動與自我效能感 本研究結果顯示,進行一定體力活動的患者,其自我效能感水平較高。運動可以阻止或延緩糖尿病的發展[13],包括中等強度的散步及其他生活方式的活動[14-15]。適度的體育鍛煉不僅強身健體,有助于提高患者的健康狀況,同時也可以增加患者與他人的人際交往,增加其社會歸屬感,有助于放松心情、舒緩心理壓力,從而提高自我效能感[16]。
3.3 小結 本次調查發現,農村很多糖尿病患者對自身的疾病關注不夠,就醫觀念落后,對疾病的發展的良好控制不抱希望,對疾病的管理沒有持久性、恒定性,反而加重了疾病的發展;農村醫務工作者知識水平不足,農村地區患者少有機會接受健康教育,加上自身文化程度不高,對疾病認識不足,有的患者甚至對疾病持著聽天由命不管不顧的態度,對自我效能更是一知半解。今后應增加基層工作人員數量,加大農村地區支持宣教工作,提高知識水平,協助糖尿病患者提高自我效能感,以最大限度控制糖尿病的發生發展,促進國民健康,節約醫療資源,造福全民。
1 全國糖尿病防治協作組.1994年中國糖尿病患病率及其危險因素[J].中華內科雜志,1997,36(6):384-389.
2 Kuijer RG,Denise TD,Riddery DE.Discrepancy in illness-related goals and quality of life in chronically Ⅲ patients:the role of self-efficacy[J].Psychology and Health,2003,18(3):313-330.
3 曹建琴,才運江,楊軍,等.青少年一般自我效能感與網絡成癮的關系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11):3533.
4 Lorig KR,Sobel DS,Stewart AL.Evidence suggesting that a chronic disease self-management program can improve health status while reducing hospitalization:a randomized trial[J].Medical Care,1999,37(1):5-14.
5 賈蕓,龔婷,桑末心.2型糖尿病患者自我效能與自我管理水平的相關性研究[J].現代護理,2005,19(11):1586-1588.
6 Lorig K,Stewart A,Ritter P,et al.Outcome measure for health education and other health care interventions[M].Thousand Osks,CA:Sage,1996:41-44.
7 肖水源.《社會支持評定量表》的理論基礎與研究應用[J].臨床精神病學雜志,1994,4(2):184.
8 Fitzgerald JT,Anderson RM,Funnel MM,et al.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a brief diabetes knowledge test[J].Diabetes Care,1998,21(5):706-710.
9 孫勝男.糖尿病患者自我管理現狀及影響因素的研究[D].中國協和醫科大學:中國協和醫科大學,2010.
10 Krichbaum K,Aarestad V,Buethe M.Exploring the connection between self-efficacy and effective diabetes self- management[J].Diabetes Educ,2003,29(4):653-662.
11 Tattersal RL.The expert patient:a new approach to chronic disease management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J].Clin Med,2002,2(3):227-229.
12 Kasikci KM,Alberto J.Family support,perceived self-efficacy and self care behaviour of Turkish patien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J].J Clin Nurs,2007,16(8):1468-1478.
13 何善嫻,李琳,楊鳳梅.社區糖尿病患者知己健康管理的效果研究[J].中國全科醫學,2010,13(11):3556.
14 Duncan GE,Anton SD,Sydeman SJ,et al.Prescribing exercise at varied levels of intensity and frequency:A randomized trial[J].Arch Intern Med,2005,165(20):2362-2369.
15 Duncan GE,Peril MG,Theriaque DW,et al.Exercise training,without weight loss,increases insulin sensitivity and post heparin plasma lipase activity in previously sedentary adults[J].Diabetes Care,2003,26(3):557-562.
16 楊梅.對糖尿病患者加強健康教育的重要性[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1,19(3):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