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表1 哮喘急性發作時病情嚴重程度的分級

表2 支氣管哮喘與其他疾病的鑒別要點
(摘自《中華結核和呼吸雜志》)
支氣管哮喘是社區常見的慢性呼吸道疾病,近年來其患病率在全球范圍內有逐年增加的趨勢。基層醫療機構作為哮喘防治的主要力量,基層醫務人員對哮喘規范化診治的認識和臨床診治水平尤為重要。為此,2013年中華醫學會呼吸病學分會哮喘學組聯合中華醫學會全科醫學分會首次制定了《中國支氣管哮喘防治指南(基層版)》。本期主要向廣大全科醫生介紹支氣管哮喘的診斷與鑒別診斷。
支氣管哮喘是一種慢性氣道炎癥性疾病。這種慢性炎癥與氣道高反應性的發生和發展有關。哮喘的發病是遺傳和環境兩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臨床上表現為反復發作的喘息、氣急、胸悶、咳嗽等癥狀,常在夜間和(或)清晨發作、加劇,大多數患者可經藥物治療得到控制。
2.1 診斷標準 (1)反復發作喘息、氣急、胸悶、咳嗽等,多與接觸過敏原、冷空氣、物理、化學性刺激以及上呼吸道感染、運動等有關。(2)雙肺可聞及散在或彌漫性,以呼氣相為主的哮鳴音。(3)上述癥狀和體征可經治療緩解或自行緩解。(4)除外其他疾病所引起的喘息、氣急、胸悶和咳嗽。(5)臨床表現不典型者(如無明顯喘息或體征),可根據條件做以下檢查,如任一結果陽性,可輔助診斷為支氣管哮喘。①簡易峰流速儀測定最大呼氣流量(日內變異率≥20%);②支氣管舒張試驗陽性〔一秒用力呼氣容積(FEV1)增加≥12%,且FEV1增加絕對值≥200 ml〕。符合1~4條或4、5條者,可以診斷為支氣管哮喘。
2.2 分期 (1)急性發作期:是指喘息、氣促、咳嗽、胸悶等癥狀突然發生,或原有癥狀急劇加重,常有呼吸困難,以呼氣流量降低為其特征,常因接觸變應原、刺激物或呼吸道感染誘發。(2)慢性持續期:是指患者每周均不同頻度和(或)不同程度地出現癥狀(喘息、氣急、胸悶、咳嗽等)。(3)臨床緩解期:指經過治療或未經治療癥狀、體征消失,肺功能恢復到急性發作前水平,并維持3個月以上。
2.3 分級 (1)控制水平的分級:控制(滿足以下所有條件):無(或≤2次/周)日間癥狀、無活動受限、無夜間癥狀或憋醒、無(或≤2次/周)需要使用緩解藥物、肺功能正常或≥正常預計值或本人最佳值的80%、無急性發作;部分控制(在任何一周內出現以下1~2項特征):日間癥狀>2次/周、活動受限、有夜間癥狀或憋醒、使用緩解藥物的次數>2次/周、<正常預計值或本人最佳值的80%、每年有≥1次的急性發作;未控制(在任何一周出現≥3項部分控制特征、在任何1周內出現1次急性發作)。(2)哮喘急性發作病情嚴重程度的分級:哮喘急性發作時其程度輕重不一,病情加重可在數小時或數天內逐漸出現,偶爾也可在數分鐘內即危及生命,故應對病情做出正確的評估,以便給予及時有效的緊急治療(見表1)。
支氣管哮喘應注意與左心功能不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上氣道阻塞性病變等常見疾病相鑒別,鑒別要點見表2。此外,還應與支氣管擴張、變應性肉芽腫性血管炎(CSS)、變應性支氣管肺曲霉病(ABPA)等疾病相鑒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