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本刊記者 王雅軒
李佳穎:像蝸牛一樣堅韌前行
文 本刊記者 王雅軒

提起吉林松花江中學高二學生李佳穎,熟悉她的人會給予她不同的評價:
父母眼中的她“停不下來”;老師眼中的她是“陽光女孩,愛動腦,很堅韌”;同學眼中的她“靜如處子,動若脫兔”;李佳穎給自己的評價卻是:“我像一只蝸牛,做什么事都不會輕易放棄”。
李佳穎的確“停不下來”,一路走來,玩芭比娃娃,跳民族舞,聽古典和搖滾樂,用文字抒寫青春,搞科技創新,要多淡定就能多淡定,要多個性就有多個性,要多瘋狂就有多瘋狂。
李佳穎融合了雙子座的典型特征——擁有豐富的想象力和過剩的精力,是一個將感性與理性完美結合的智慧女生。
李佳穎從小就不安于做父母心目中的“乖乖女”。由于父母忙于工作,李佳穎常常只能一個人在家里玩“過家家”,芭比娃娃幾乎成了她唯一的好伙伴。不過對這個唯一的小伙伴,李佳穎卻動起了“歪腦筋”。不像大部分女孩對芭比娃娃呵護有加,李佳穎反而把娃娃拆了又裝好,為娃娃建房子、造家具、裁衣服,弄出百變造型。
不久之后,李佳穎便不滿足于當一個童話世界的“造物主”,于是她跑到爸爸的工地上,告訴爸爸想當他的“好幫手”。面對倔強又可愛的女兒,爸爸只好臣服,任由她在視線范圍內忙得不亦樂乎——找工具、遞工具,儼然一個小工程師模樣。得益于爸爸的幫助,小小年紀的李佳穎就能識辨很多家庭常用工具,并且能嫻熟使用。不僅如此,她還發現許多工具存在的缺陷,并對工具進行改造,讓它們使用起來更順手了。
步入高中,思維活躍的她很快在科技創新領域嶄露頭角。短短兩年時間內,李佳穎就將2012全國航空模型公開賽(吉林站)暨吉林省第六屆國防科技體育錦標賽一等獎、2012全國中小學生創新大賽暨知識產權宣傳教育活動“創新學生獎”、第七屆全國中小學生創新作文大賽三等獎、“松花江中學‘八優’中學生”等榮譽收入囊中。
“為夢想而努力拼搏的人。”談及最敬佩的人,李佳穎認為,“那些遇到困難不放棄的人都是英雄。”她相信,沒有什么事情會一帆風順,科技創新之路也如此。乘著熱情與執著的翅膀,李佳穎在挫折中一點一點地磨礪著自己的韌性。
剛進高中,李佳穎就加入了兩個可以“動手又動腦”的小組——科技創新活動小組和航模活動小組。每次小組活動中,李佳穎都是活躍分子之一,只要有了新想法,大有不達目的不罷休的干勁,一有不懂的問題就纏著科技輔導員朱振棟請教。在小組成立之初,朱振棟就記住了這個愛思考的陽光女孩。
“這孩子就是能抓住細節,發現科技創新源點。”談及得意門生,朱振棟贊不絕口,“她遇到問題善于鉆研,有一股永不言棄的精神,這讓我很感動。”
在一次輔導課上,朱振棟演示了“蠟燭蹺蹺板”的小實驗之后,要求學生回答其中的原理以及實驗裝置的優缺點,并思考改進實驗的新方法。
李佳穎不由得心里一陣竊喜,因為這個蹺蹺板與她在課外書籍看到的“蠟燭蹺蹺板”如出一轍。當時李佳穎對這個蠟燭蹺蹺板產生了濃厚興趣,于是上網找到“蠟燭蹺蹺板”的演示視頻,并思考改用一種節能環保的方式推動蹺蹺板。
就這樣,李佳穎不僅回答了老師的提問,還提出了新構想——“注水式蹺蹺板”。在得到老師的鼓勵后,她和同學李佳朔共同研制起來:取半截飲料瓶(有瓶嘴、瓶蓋的部分),在瓶蓋上對稱的兩側鉆兩個小孔,并分別插上一根軟管,每根軟管固定一個塑料勺,在瓶嘴處穿插一根與軟管方向垂直的鐵絲,固定在自制架上,飲料瓶裝上水后,第一次一端滴水,利用杠桿原理,軟管兩端可以交替擺動。
蹺蹺板裝水后始終不動,原來是因為瓶子太大,水擺不出去。于是,她們利用杠桿平衡公式重新計算,依次截取5/6、4/6、3/6到2/6的飲料瓶,一次又一次地嘗試,最終確定取2/6才能達到最佳效果。
為了選擇合適的塑料勺,李佳穎不惜變身“破爛大王”——不論是廚房還是飯館,不管是垃圾桶還是垃圾站,只要有可能出現塑料勺的地方,都會出現李佳穎的身影,她把能搜集到的“小勺”一一帶回去實驗,最終才確定了制作的最佳材料。
“雖然我像一只蝸牛那樣渺小,但我會一點一點地向前,決不放棄。”李佳穎踐行了這句座右銘,她的努力也沒白費,節能環保型“注水式蹺蹺板”創作成功了,還捧回2012年全國校園發明創意大賽銀獎。

李佳穎(上排右六)與老師及同學們在全國航空模型公開賽吉林站中合影
現階段,李佳穎的心中埋下了一個簡單的夢想:靠自己的努力,考上理想的大學,畢業后找個好工作,真正做回“乖乖女”,讓父母安享晚年。
一路走來,李佳穎心里其實有些愧疚:“不安分”的她沒少讓父母操心。雖然家境并不寬裕,但父母總是竭盡所能為她提供最好的條件,讓她去追尋夢想。
2012年8月,她有幸得到了學校推薦去參加全國青少年高校科學營活動的機會,一共有兩個活動基地可以選擇:離家不遠的吉林大學“走進吉大”分營;遠在北京的北京理工大學徐特立分營。李佳穎從小愛好文藝,迷戀文學、歷史,尤其對北京的深厚文化底蘊傾慕已久。雖然她很想去北京,但考慮到家庭經濟的壓力,李佳穎果斷地向學校申請去吉林大學的分營。
然而,當父母得知李佳穎的選擇后,二話不說就給老師打電話要求更改去北京理工大學的分營。這讓李佳穎很感動:“他們說寧愿每年少買幾件新衣服,平時回家少打幾次的士,也要盡力去幫我實現愿望。”
在家人的支持下,李佳穎最終去了夢寐以求的北京。這個暑假,李佳穎過得尤為充實——領略了首都的魅力,走進了鳥巢、水立方、中國科學技術館;傾聽了楊振寧、王越、羅慶生等科學大師的科技創新人生;品味了與劉蕊等優秀大學生交流的青春旅程。在北理校歷館,她還體會到新西蘭國際友人路易·艾黎籌建自然科學院的艱辛,更加了解了艱苦年代里的延安精神怎樣一步步發揚光大……
科學營活動讓李佳穎更加堅定了:即使是一只蝸牛,只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朝著科技夢想“爬行”,總有一天會成功。
懷揣著堅韌之心的李佳穎有家人的支持和良師益友的領航,她這只“小蝸牛”會爬得更高,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