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宏波
一個優秀的行業,可以讓茶人安心做茶,可以讓茶客悠然品飲;而一個信譽缺失的行業,卻會讓茶人無端背負罵名,讓茶客無奈放下手中的茶盞。中國茶何時才能有1855。
1855年,注定是法國葡萄酒不平凡的一年,也是葡萄酒世界最具劃時代意義的一年。這一年,梅多克左岸評選出了64家列級酒莊,以這64家列級酒莊為基礎,從這一年開始,波爾多葡萄酒開始有了價值衡量體系,葡萄酒的價格體系開始有了一套可以操作的規則,而這一套規則,也為全世界的葡萄酒奠定了一個基本的格局,讓熱愛葡萄酒的人們,對于葡萄酒該如何甄選,有了清晰的認識。
同為農產品的中國茶,在當今這個時代,與1855年的葡萄酒世界有著諸多類似的問題,同樣種類繁多,同樣魚龍混雜,同樣價值體系混亂。葡萄酒,經過百多年來的經營發展與完善,已經形成了完整的、支撐行業健康發展的體系基礎,而中國茶,到現在為止,卻還沒有找到一條合適的路徑,去實現具備產業特色的價值衡量體系。
酒標里的驕傲
作為產品必不可少的包裝,法國葡萄酒的酒標中所包含的信息是極其豐富的,它對于一瓶葡萄酒的前生今世,都做了詳盡的詮釋,其中的每一條信息,背后都蘊藏著豐富的文化內涵。
年份,是一瓶優質法國葡萄酒的重要信息,體現在酒標中,指的是葡萄采摘的年份。對于法國葡萄酒而言,因為每年的天氣不盡相同,決定了并不是每一個年份采摘的葡萄質量都會非常出色,遇上糟糕的年份,有些酒莊甚至會放棄這一年的葡萄酒釀造以確保品質。所以,如果你從酒標中看到了一個優秀的年份,那么這款酒首先就已經得到來自天時的保證。
產區,在酒標中以AOC/AOP進行標識。法國的葡萄酒產區眾多,不同的產區有不同的葡萄品種,大產區中又細分為許多小產區,產區被標識得越細致,則酒款的等級便會越高。就如馬頭巖之于武夷巖茶,感德之于安溪鐵觀音,優秀產區優秀的地質條件,決定了原材料的與眾不同。葡萄酒的產區標識,最細致的甚至可以到村莊級甚至酒莊級。當然,這些產區都是經過公認的優質產區、優秀酒莊。
除此之外,關于酒的等級、酒莊的等級、酒的灌裝時間、灌裝地點、是否經橡木桶陳釀等重要的信息,在法國酒的酒標中,標識得可謂詳盡透徹。
酒標信息的豐富,不僅僅是一個形式,更是一種態度,它傳達了酒莊主人對釀酒品質的追求。酒莊的主人,如同看待自己的孩子一般,將這些充滿自豪的信息貼到了酒標之上,彰顯自己的驕傲。與中國的茶包裝相比,這些酒標雖然不夠富貴華麗,但卻是字字千金,中國的茶人,似乎不懂得驕傲應該如何去表現。
作為一個有著深厚文化與悠久歷史的高端快速消費品,茶產品在包裝方面,并沒有表現出與其他的農產品相區別的文化特色。豪華精美的外觀上面,大量地充斥著鐵觀音、大紅袍、碧螺春,特級、一級、QS等標準字樣,消費者除了通過“以貌取人”去完成自己對品質的認知之外,無法得到更深層次的文化信息。偶爾出現的制茶大師的名字,或者限量版之類的字樣,已經是茶產品包裝的最高境界了。
好的包裝,就像是一件衣服,并非是越漂亮越好,關鍵的是要合體,能夠體現出著裝者獨有的氣質和修養。而中國茶,似乎仍然停留在脫貧致富的年代,除了給自家的孩子穿上一件漂亮的衣服之外,似乎不再知道該如何描述自家孩子的與眾不同。漂亮的衣服,只要有錢,就可以穿,但氣質和修養,卻需要文化去體現。大眾化的產品包裝信息,充其量只是代表了一份社會責任,而特色清晰的文化信息,代表的才是一個產業的精神。
茶產業自古就不缺少文化,但缺少對文化的體現。
品牌與文化
中國的茶人,向來對立頓的紅茶文化不屑一顧,但又對其帝國的強大艷羨不已。立頓紅茶,幾乎已成了歐洲茶文化的代言人,甚至國人談到紅茶,首先都會想到立頓紅茶,其品牌影響力可見一斑。日本的茶道,是以其嚴謹的形式著稱,而其嚴謹的形式所傳達出來的,是和、敬、清、寂的日本茶道精神。其表現如此嚴謹和完美,以至于其形式一度成為茶道二字的代名詞。
這不得不令中國的茶人唏噓無奈。身為世界茶文化鼻祖的中國茶,為何到現在也無法具備如此深遠的影響力?
一個具備向外延伸能力的文化,具備高度影響力的文化,首先必然有一個內在強大的文化體系,繼而文化體系的傳承、發展與延伸,再需要靠品牌來支撐。任何一個行業的體系標準,體現的是這個行業的價值觀及文化訴求。各文化要素在體系中各歸其位,便于解讀、易于傳承。通過對體系規范的遵從,達到全行業的文化認知,并且逐步形成穩固而強勢的文化,繼而完成整體的品牌形象塑造,并實現向外的文化延伸。
法國葡萄酒,即是一個靠體系承載文化的強大品牌。酒標中的每一條簡單的信息,都會引導人們不斷深入地了解與發現其背后所蘊藏的紅酒歷史與文化。并且通過對1855年體系、中級莊體系、等級體系等的學習和了解,愛好者完全能夠完成由簡入繁、化繁為簡的學習過程,感受葡萄酒文化的魅力,從而形成對葡萄酒文化的全面認識,以及對法國葡萄酒這一品牌的整體認知。這就形成了一個文化體系的延伸過程。
而中國茶,還是一個缺少體系支撐的文化集合。在這個文化集合內,內容繁雜,定義散亂,即使是行業從業者之間,在很多問題上也很難達成共識。面對這樣的文化集合,一個外行人想去學習和了解,經常會有一種茫然無措的感覺。多如牛毛的概念、眾說紛紜的知識點、自相矛盾的說辭讓人不得不望而卻步,知難而退。這不僅直接阻礙了茶文化的普及與推廣,更難以讓外界達成對中國茶整體品牌的認同。
體系的缺失使文化變得模糊不清,文化的無序則讓行業失去品牌的精神家園。在一個王道不興的時代,必然有春秋戰國的天下大亂。
中國的茶行業如今是一個沒有王道的天下,諸侯紛爭,百家爭鳴,幾年可以興起一個品牌,一個品牌也可以在幾年之內迅速地衰落。在一個從業者缺少產業文化定位意識的產業里,任何企業都可以在混沌的文化范疇內隨意定義自己的產業屬性,給自己戴上一頂諸侯的王冠,而最終形成的結果,則是魚龍混雜,良莠不齊。
欲令其亡,先令其狂
茶行業曾經是一個默默無聞的行業,自古至今,這個行業無處不在,無時不在,卻又從未有人注意到它作為一個行業的存在。這杯茶,一直被天朝的大國子民捧在手中,不冷不熱、不溫不火地品飲著,歷經數千年,直到某一天,當強大的營銷手段催生了巨大的市場需求,這杯茶開始沸騰,開始讓世人感受到它的炙手可熱。
然而,一個火爆市場的背后,卻掩藏了行業生產能力和品質監管能力的嚴重不足,掩藏了高端市場供需關系的強烈失衡,掩藏了為滿足失衡的市場而產生的種種亂象。
便如同國人對拉菲的追捧,當酒商無法讓迷戀拉菲的酒蟲都喝上一杯拉菲的時候,那么只能給你喝高仿的拉菲。
在普洱雄霸天下的時代,茶廠、茶商將新貨做舊,將生普催熟,以追隨天價老陳茶的神話;在鐵觀音走遍天下的時代,為了讓全國人民都能喝到安溪的鐵觀音,開辟新茶園、防治病蟲害、過量噴灑農藥的行為屢見不鮮;在金駿眉成為高端的時代,為了滿足大眾對金駿眉的追捧,各地的紅茶都被采來做茶芽以次充好。一個缺少品牌精神的行業,到處充滿了追名逐利、殺雞取卵、透支信譽的行為;一個缺少體系承載的文化集合,到處充滿了編造神話的文化泡沫。然而,泡沫終歸是泡沫,隨后,普洱崩盤、鐵觀音農殘、金駿眉走下神壇,一個個神話破滅,被深深傷害的,是無數曾經追捧和熱愛這些神話的心,還有對這個曾經創造神話的產業的信任。
這就是一個行業的狂躁。
欲令其亡,先令其狂。
如同一個人的肌體,如果缺少了免疫力,任由某種細菌生殖泛濫,則必然面臨死亡的危險。作為一個行業,如果缺少了對盲目追捧神話的免疫力,則這個行業必將瘋狂。
法國葡萄酒的1855體系,不僅僅是一個酒莊的分級體系,更是葡萄酒行業的免疫力系統,在這個體系內,各種文化要素有著嚴格的定義。1855的列級莊,處在行業的頂端,過著神仙般的日子,被行業及百姓膜拜著;中級莊,潛心修行,以自己的品質普度眾生;AOC/AOP的產品等級體系,則讓其他的眾多酒莊過著平平淡淡、小富即安的生活。這樣的一套體系,確認了行業里各個層次從業者的價值,各司其職,各得其所,從而能夠心無旁騖,專心于自身品質的提高。
神話,不是泡沫的文化
常人道起法國葡萄酒,首先必談年份,而后必講拉菲,而拉菲的價格也一直被當作一個顛撲不破的神話被世人追捧著。畢竟,葡萄酒產區數不勝數,葡萄酒酒莊多如牛毛,而拉菲,只有這么一家,身為1855年列級名莊一級頭牌的拉菲,僅此一家。
1855年的體系如此強大和穩固,以至于150余年來,拉菲之地位無人可以超越。
然而,地位無人可以超越,并不代表品質無人可以超越。事實上,能夠生產出高品質葡萄酒的酒莊,絕不僅僅只有拉菲,列級名莊之間的品質差異,也并不似其價格差異那么大。非列級名莊的酒款,也未必不如列級名莊之酒款。在這種情況下,如果僅堅守1855年的60余家酒莊作為標準的唯一參照系,則未免太過單一和狹隘。因此,作為1855年列級莊制度的補充,1932年中級莊體系、法國的葡萄酒分級制度陸續出現,成為了自1855年頂級體系由高向低的平緩延伸,而各類大獎賽、盲品會等,也為葡萄酒價格體系的全線形成起到了豐富和完善的作用。在這樣一整套體系之下,消費者在列級莊之外,更容易找到親民而高性價比的酒款,從而有了更加物美價廉的選擇。
一套體系支撐的,不僅僅是神話,而是包括了從高到低各種層次在內的各種文化要素。畢竟,神話是屬于少數人的奢侈品,百姓需要的,更多的是實實在在的品質,是在平淡之中體味文化的魅力。完善的法國葡萄酒分級制度和體系,使得各個層次的消費者各取所需,使得普通的消費者一樣可以通過更加低廉的價格,得到媲美列級名莊的高品質享受。
神話,是一個行業所必須的,而泡沫的文化,卻是一個行業應該摒棄的。
但在一個缺少體系支撐的行業里,神話和泡沫的文化幾乎真假難辨,一個低級品質的產品,完全可以通過穿上一件漂亮的外衣,再加上一些炫目的光環,搖身一變為萬人矚目的明星。而真正的神話,卻因為泡沫的一次次破滅,而同樣地陷入被質疑的境地。茶行業,花了太多的時間在制造泡沫和澄清神話,卻失去了太多的時間去打造真正的精品。
結束語:
葡萄酒行業的規范始于1855,卻不止于1855,歷經一百多年的不斷豐富和完善,在酒莊、酒商、行業公會、政府等力量的共同努力下,評價標準和體系日益完善,從而保證了葡萄酒產業能夠健康地成長,也使得從業者可以專注于打造精品,使得酒莊、酒商和品飲者都熱愛并保護著這個品牌。在體系的支撐下,法國的葡萄酒文化日益清晰、不斷豐富,品牌也隨之日益強大。從那時起,不管外部市場如何瘋狂和浮躁,不管新世界的風潮如何沖擊,一個個泡沫文化破滅之后,驀然回首,法國的葡萄酒這塊招牌依然熠熠發光。
一位棲于碧水丹山的茶人,只為做出一泡好茶;一位凝神品飲的茶客,只想喝到一泡好茶;一個優秀的行業,可以讓茶人安心做茶,可以讓茶客悠然品飲;而一個信譽缺失的行業,卻會讓茶人無端背負罵名,讓茶客無奈放下手中的茶盞。中國茶何時才能有18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