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觀茶論:
保護地理標志茶葉產品已刻不容緩
武夷山特有適度風化的紅色砂礫巖,特有溝壑縱橫、坑澗交錯的地理環境,特有的優質空氣,特有的終年從巖石縫里滲漏出來的長流細水,特有的多樣性伴生的植被。
【茶事回放】
兩年后,上海人可品本地產“大紅袍”
2013年1月31日《東方城鄉報》載:
自古以來人們就有“高山出好茶”的說法,這無非是與日照、霧期、土質相關聯。然而,從去年10月至今年1月中旬,來自福建山區的80萬株茶苗已成功移栽到了金山區楓涇鎮下坊村大田里,種植面積達406畝,品種以大紅袍為主,目前茶苗成活率達95%以上。今年10月還將擴大種植面積500畝,從而開啟了上海農田種茶的先例,成為上海特色農業的新亮點。兩年后,上海人可品嘗到本地生產的大紅袍。
下坊村成為上海首個茶葉基地
1月25日,記者來到了與浙江平湖新棣鎮毗鄰的下坊村正在建設中的茶葉基地。在一眼望不到頭的農田里都種上了30厘米高的茶苗,村民們正忙著施肥、清溝、理溝等田間管理,10多米寬的茶園主干道的路基已鋪成,道路兩旁正在修筑水泥大明溝。“茶苗喜干,我們正在創造適應茶苗生長的環境。”上海麗農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杰抓住在微風中搖曳的一棵茶苗告訴記者,在這片400多畝地里80多萬株的茶苗中,絕大多數是大紅袍,也有少量的金駿眉、安吉白茶和西湖龍井,茶苗旁都施上了鴿糞、雞糞等有機肥。“到明年你再來,茶苗可長到80多厘米,可采摘到少量的茶,到2015年這里已是茶香漫野的茶園風光,畝產可達200斤干茶,上海人可真正品嘗到上海生產的大紅袍了。”張杰說。
在大田里也可種出好茶
農田里種茶,對郊區農民來說確是一件新鮮事。據了解,目前上海只有松江的佘山種有15畝龍井茶,但很少有人喝過這種茶,主要是數量太少。張杰從2010年開始通過對浦東、青浦、松江等地的實地考察,最后選定遠離工業區、可大片連片種植的金山下坊村作為種植基地。為種出品質一流的好茶,張杰對農田進行深翻,開挖大明溝和滲水溝,從浙江長興茶園買來了4.9萬噸山區黃土,耗資達465萬元,并委托杭州茶葉研究所對土質進行檢測,將黃土深埋60厘米左右,以改良土壤結構,重點是降低地下水位,再造茶苗生長環境,使茶苗猶如生長在山間。茶苗是從福建以每株2.1元、耗資168萬元買來的。定植茶苗時追施有機肥共計350多噸。經觀察,下坊村的日照、霧期與浙江、福建相差不大,完全能適應茶苗生長。
從事茶葉種植經營20多年的張杰,在北京、上海、哈爾濱、長春、廈門等城市擁有幾十家茶葉連鎖店,福建安溪縣和武夷山共有1850多畝茶園,在廣西橫縣還設茉莉花茶葉加工基地。一看貼在辦公室墻上的規劃圖,人們就會知道,他要在楓涇下坊村實現茶葉種植、加工、銷售一條龍的創業計劃,他要與高校合作成立茶葉研究所,按照有機農產品生產標準組織生產;以后他還計劃把茶葉基地建成科普基地和生態農業旅游的景點,幫助村民辦農家樂,開發茶葉禮品、茶具和茶糖、茶點心、茶飲料等系列茶產品,進而打造上海茶文化新地標。
農民增收有了新渠道
在金山區副區長許復新看來,種植茶葉是帶動金山農業生產結構升級轉型、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一個好項目。分管農業的胡偉副鎮長先后10多次到現場了解情況和指導工作。為支持茶葉基地建設發展,楓涇鎮、下坊村各派出一名干部幫助基地工作,下坊村還免費為公司提供200平方米辦公用房和1000平方米住宅。目前,麗農公司已投資1100多萬元,一期總投資將超過1300萬元,但據公司估算,茶葉基地正常產出后,畝產值最少可達10萬元。張杰介紹說,上海人都有喝茶的習慣,406畝茶園能生產茶葉1萬斤左右,只占目前全市茶葉銷量的0.03%左右,更何況他瞄準的目標市場是會員制群體。現在,公司已申請注冊上海麗農茶葉種植合作社,買了農業保險,準備把一期和二期906畝耕地的113家農戶全部吸收為合作社社員。由于制作1斤干茶需要采摘3萬多個芽頭,采茶季節需要大量的采茶女工,因此,有勞動能力的社員可參加基地勞動獲取報酬,土地流轉費逐年提升。正如村干部顧象云描述的:優質茶葉、時鮮蔬菜和優質水稻,就好比電風扇的3張葉片一起轉動,下坊村農民增收又有了新渠道。
微博互動
關于上海在農田里種植大紅袍的事件,引發了微友的熱議,數百條評論幾乎一邊倒地持否定態度,且引發一片罵聲。
@貓老妞:大紅袍是巖茶,上海有武夷巖嗎?橘生淮北為枳,然者何,水土異也。
@南京林濤:就憑上海的水,種出來的大紅袍還能叫大紅袍嗎?所謂“地”道,是要在那塊地方的。
@樂痕軒-茶趣: 大紅袍?恐怕不單是引進樹種吧?還要炸掉武夷山一角,取其山石,研石為土,再像陳光標那樣用大袋裝滿那里的空氣,帶回來一起培植才行。
眾所周知,植物是最講究產地的,決定產地的因素通常有土壤、陽光、空氣、水分四大因素。為什么武夷山產的烏龍茶叫做巖茶?因為武夷山特有的適度風化的紅色砂礫巖,特有的溝壑縱橫、坑澗交錯的地理環境,特有的優質空氣,特有的終年從巖石縫里滲漏出來的長流細水,特有的多樣性伴生的植被。早在唐代,陸羽就在《茶經》里記載:“(茶)上者生爛石,中者生礫壤,下者生黃土。”說明茶對土質的要求尤其重要。大紅袍主產區—武夷山景區屬于丹霞地貌。據統計我國已發現的丹霞地貌有數百個地方,2010年,廣東龍虎山、浙江江郎山、江西龍虎山、湖南崀山、貴州赤水、福建泰寧聯合起來以“中國丹霞”的名義成功申報世界自然遺產。武夷山附近同樣有那么多地方屬于丹霞地貌,為什么只有武夷山產巖茶呢?地質學家們給出了答案。因為武夷山的丹霞地貌正處于中年期,風化程度恰到好處。去過武夷山的人都知道,砂礫巖風化成的土壤在自然力作用下,分布在峰頂或谷底,成為梯田式的茶園;武夷山往北100多公里的浙江江郎山已進入老年期,最有代表性的景觀“三爿石”,就是丹霞地貌過度風化的結果,砂礫巖過度風化的土壤,已漸漸鈣化,與普通的土壤已沒有差別;武夷山往南100多公里的泰寧,丹霞的發育正處于青年期,風化程度偏低,土層薄,也同樣無法種出巖茶。
報道中稱“經觀察,下坊村的日照、霧期與浙江、福建相差不大,完全能適應茶苗生長”。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此“霧”非彼“霧”,不少微友吐槽:
@SIMONREN:這還能算是大紅袍嗎?武夷山有霧霾嗎?空氣質量也和魔都一樣的差嗎?被霧霾滋潤過的大紅袍白送都不要!
@安徽的舒城: 茶樹雖移過來了,可是大紅袍也未必適應得了上海的氣候,土壤也未必適合,武夷巖茶,喝的是巖韻。有些東西不可強制性的。
@真源茗茶阿炳:上海的大紅袍還是大紅袍嗎?作為自然寵兒的茶葉,跟生長環境是緊密相關的。
有一位叫做@星晨欣語的更是氣憤地詰問:“(引種大紅袍到)金山化工區,那是用來凈化空氣的嗎?”充滿了諷刺意味。
武夷巖茶(武夷山大紅袍)已成功申報地理標志產品,并取得了與地理標志產品相配套的“武夷巖茶”、“武夷山大紅袍”證明商標。經過多年的保護和傳播,“武夷山大紅袍”成功申報“中國馳名商標”。
@漳平市茶葉協會林仁鈁:上海都種植大紅袍。太亂。種植原產地才算正宗大紅袍吧。大紅袍有地理標志保護?我們漳平水仙茶,有地理標志,產自我們福建省漳平市境內各鄉鎮才算得上漳平水仙茶。
@武夷山茶王劉斌:大紅袍,武夷山有申請原產地保護,大紅袍商標武夷山市政府擁有,供武夷山當地全體茶農、茶企使用。
那么何為地理標志產品?國家質檢總局第78號頒發的《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第二條規定:本規定所稱地理標志產品,是指產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本質上取決于該產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經審核批準以地理名稱進行命名的產品。地理標志產品包括:(一)來自本地區的種植、養殖產品。(二)原材料全部來自本地區或部分來自其他地區,并在本地區按照特定工藝生產和加工的產品。
上海引種大紅袍是否違背《地理標志產品保護規定》呢?目前尚不能界定。按照《規定》,作為地理標志產品,“是指產自特定地域,所具有的質量、聲譽或其他特性本質上取決于該產地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既有自然的特征,也有人文的特征;有產地的規定,還有特定工藝生產和加工的規定。
@武夷山茶王劉斌: 記得1998年福建電視臺到我們茶廠拍攝茶葉制作時,記者曹戈問我:我們播出會不會泄密?我回答:工藝別人可以學去。但,武夷山的自然條件任何人都搬不走。何況,制茶師傅,看青做青的經驗積累,就是在大師的指導下,沒有十幾年制作磨煉,他也成不了制作高手。放心播吧!
可見武夷巖茶的制作技藝是武夷巖茶(大紅袍)成為地理標志產品的重要人文特征之一,目前上海方面引種的大紅袍,由于還沒有開始采制,所以也不知道采用怎樣的制作工藝,更不知道將來是以怎樣的名稱對外銷售。
報道稱“在這片400多畝地里80多萬株的茶苗中,絕大多數是大紅袍,也有少量的金駿眉、安吉白茶和西湖龍井”。在目前的消費現狀,中國茶葉產能過剩,但是上海這樣一個工業城市為什么要引種大紅袍呢?是炒作嗎?
@上海茶葉有限公司:可能綠茶在江浙一帶已廣泛種植易獲取,相對額外成本沒那么高,然福建大紅袍相對運途路程較遠,況且上海是寸土寸金的地方,當然是種收益更高的大紅袍才較劃算。也許是這個原因吧,純個人意見。
茶葉引種不能說不應該,但是否應該遵循自然規律呢?
@樂樂濕媽:我覺得農業生產這點還是臺灣人執著,為了擴大產地,到處尋找跟阿里山接近的地理和氣候環境,還包括土壤改良,所以永福的高山茶跟臺灣的才會基本沒有差別,農作物不是成活了就叫成功,需要保持作物特點。
但是,對于茶產業來說,盲目地發展、過度地發展其實就是自取滅亡。
為此@安然茶舍認為:看來武夷巖茶也要像安溪鐵觀音一樣,走一條被無限復制、最終產能過剩的死路了。
保護地理標志產品—武夷巖茶(大紅袍)已刻不容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