藍東興
中國的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多年了,貴州在事實上也一直進行著改革,出現了開放局面。而貴州省委在中共十八大之后,在提出“貴州的中國夢”之時,再一次要求全省上下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結合貴州的歷史和現實,對照時代發展潮流,不難發現其深刻的現實意義。
一、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是永恒的主題
時代永遠向前,社會永遠在變化。思想隨著時代變遷而轉變,政治隨社會變遷而調整。任何制度、政策的合理性都具有時代性,當時代變遷,制度和政策必須隨之改革。
改革基于當下,要考慮未來,要顧及制度和政策的連續性。因此,改革是對過去的揚棄,批判性繼承,不是對過去的全盤否定,換而言之則是進一步深化。
歷史上的某個村落、部落、國家有可能是相對封閉的,但是從歷史發展的結果來看,凡是封閉的村落、部落、國家都陷入了停滯,甚至被社會淘汰。中國歷史上,漢唐盛世都是對外開放的,都進行過深刻的社會變革。而明清時期的統治者頑固地遵循祖宗遺訓,閉關鎖國,故步自封,最后導致國力衰微,被列強宰割。
今天的世界已經變成地球村,正在走向經濟一體化,任何國家和地區都不可能繼續封閉了。唯一的選擇就是主動融入時代潮流,用開放的心態看待世界,拿出開放的行動參與社會變革。以鄧小平為核心的中國共產黨的第二代中央領導集體做出歷史性決策:把黨和國家的工作中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行改革開放。這一決策成了中國共產黨的行動指南,雖然國際環境和國內形勢發生了許多變化,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指導思想卻從未發生動搖。
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歷次重要會議,都對推進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宏偉目標做出全面部署,中共十八大報告再一次明確提出堅持推進改革開放,把改革開放視為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
中國的改革在不斷深入,開放在不斷擴大,發展滯后的貴州更應該深化改革,加大開放力度。
二、貴州有進一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必要性
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是要完成歷史的欠賬。今天中國從事的是現代化事業,它以工業為基礎、信息化為核心、市場為載體、人才為靈魂、教育為支柱、財富為標志。可是貴州自明朝永樂十一年(公元1413年)正式納入中央直接管理以來,六百年時間沒能從根本上縮短與中東部的差距,在人才隊伍、基礎設施、物質財富等各方面都缺少積累。在諸多方面處于落后的貴州,只有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才能實現后發趕超,才能與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事業相適應。
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是要從思想上清除墨守成規、消極等待和反應遲緩等傳統。在改革開放之初,黨中央從戰略高度決策,使沿海地區首先獲得了對外開放的機遇,但是貴州在這一時期卻沒有為迎接機遇做好充分的準備,甚至在機遇到來之時反應遲緩。世紀之交的第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實施之時,貴州不是迅速與中央政策對接,與中東部發展戰略對接,與自己的現實對接,而是開展了一場“西部大開發,貴州怎么干?”的思想大討論。這一場思想大討論是必要的,但是今天回想起來也很沉重。它說明:過去的封閉會制約今天的思維,過去封閉的社會造成的基礎薄弱和經濟落后會導致機遇來臨時沒有搶抓的能力。機遇總是青睞于有準備的人,機遇稍縱即逝。今天再一次提出深化改革,擴大開放,就是為明天搶抓機遇做準備,就是提醒自己要樹立搶抓機遇的意識,就是在培養自己搶抓機遇的能力。
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就是要給貴州的發展增強內在動力。貴州在2005年還是全國唯一人均生產總值沒有達到800美元的省份,相當于全國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按照中央2300元的扶貧標準,貴州省在2011年有貧困人口1149萬,大約占全國貧困人口的11.6%,占貴州總人口的29%。貴州目前的小康進程大體落后全國8年、落后西部平均水平4年。雖然造成這種貧困局面的因素很多,但是應該承認其中重要原因是創新性不夠,缺乏進取拼搏的精神。有的人安于現狀,存在“等、靠、要”的懶惰思想,心安理得地享受著國家照顧,不思進取。要改變貴州的落后面貌,發展貴州經濟,首先要靠貴州人的自我奮斗,要吃苦耐勞,消極等待沒有出路,要靠開拓創新,吸收優秀成果,學習和借鑒一切成功經驗,墨守成規不可能匯入時代潮流。深化改革不僅是在體制機制上改革,在發展方式上創新,在技術上革新,最根本的是在觀念上更新;擴大開放固然要在合作領域、交流方式上尋求多種模式,但更主要的是通過開放看到外面的世界,產生壓力和緊迫感,形成倒逼機制,在開放中推進改革,以改革促發展。
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可以使貴州曾經進行的改革在新時代得到繼續深化。近幾年來,貴州決策層提出的工業強省戰略、城鎮化帶動戰略、“三化”同步戰略正在推進,取得了不少成績,也暴露出一些問題。貴州省委第十一屆二次全會提出“十破十立”,正是切中過去問題的要害,對今后的工作具有指導性意義。關于快速發展與轉型發展,關于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關于民族文化遺產保護與利用,關于新農村建設的指導思想,關于城鎮化和工業化的規劃,關于自然環境、傳統文化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關于人才培養和人才利用等,今天都有進一步提高認識、進一步深化改革措施的必要。
三、貴州有進一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潛能
和中東部相比,貴州過去改革開放的深度和廣度都不夠,一是物質基礎薄弱,二是經驗不足更重要的是因循守舊、瞻前顧后、小富即安等觀念制約了改革開放的內容和進程。今天的貴州基礎設施明顯改善,在各項建設的過程中積累了更多的經驗,繼續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就一定會拓寬發展空間。
制度創新是一切改革的前提,是社會進步的保障。貴州近幾年在制度建設上大膽創新,探索社會管理新路徑,總結出農村的“四在農家”建設模式、城鎮社區管理的“貴陽經驗”、社會風險評估的“銅仁經驗”、將矛盾化解在基層的“余慶經驗”、社區戒毒康復的“陽光工程”、村寨遺留問題解決的“三關”工程(關愛農民工、關愛留守兒童、關愛空巢老人)等。今年4月,貴州省政府正式出臺《關于提高行政效能的若干規定》,為貴州繼續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營造出更好的政治生態環境。這些創新社會管理的好經驗、好做法、好政策無一不是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成果,同時也說明還有繼續推進的必要,繼續深化的空間。
貴州過去發展滯后,重要原因是人才隊伍在數量和質量上都不夠。貴州實現跨越發展、后發趕超,必須下大氣力打造人才制度優勢,創新人才培育和管理機制。我國人才隊伍比以前更壯大了,貴州現在可以為人才發展提供更好的環境,可以用更開放的管理模式吸引人才和使用人才。今年5月下旬在貴陽召開第十五屆中國科協聯會,已有36名兩院院士、174名省內外專家集中幫助163個企業,146名院士專家受聘貴州100家企業。這一豐碩成果的取得,是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結果,也生動地證明貴州還有進一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潛力。
貴州通過這些年的奮斗,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改善,具備了吸引外地企業、資金和技術的良好條件。另一方面,貴州在產業結構、勞動力資源、能源、礦產、生態、氣候等方面的獨特優勢日漸顯露。這些區位優勢和后發優勢,通過深化改革就可以轉化成生產力。今年4月,省委書記和省長親自帶隊,面向長三角招商引資和經貿合作,共促成122個相關項目達成投資合作協議,涉及金額1315.87億元,其中現場集中簽約40個項目,總額達694.49億元,涉及資源深加工、裝備制造、旅游綜合體、城市綜合體、園區基礎設施建設、商貿物流、新興產業等領域。這一事實充分證明貴州還有進一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后勁。
隨著社會的變化,有一些與社會發展進程不相適應的地方需要調整或完善。改革永遠是無止境的,改革總是立足現在面向未來的,改革總是立足自身對外開放的。通過改革開放,使貴州變劣勢為優勢,把貴州的資源、生態、區位等優勢充分發揮出來。
四、貴州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要有新舉措、新內涵
貴州需要尊重歷史,珍愛歷史,但不能沉溺于歷史。歷史已經成為過去,人們必將面對未來。對于歷史上的生活習慣、生產方式、道德、觀念、制度、措施等需要重新認識,需要結合現實,需要與世界潮流相銜接。貴州的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是全方位的,多層次的,包括地理空間的開放、經濟社會發展各領域的開放,還包括政策和制度的開放,而最重要的是思想的開放、觀念的開放、意識的開放。貴州在新的歷史時期提出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應該體現出地域特色和時代內涵。
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突出體現在“深化”和“擴大”,既表明過去和現在出現了改革和開放,取得了一些成績,也說明改革和開放的程度不夠。這就需要有否定過去失誤和錯誤的勇氣,敢于直面現在的問題,有科學規劃未來的膽略。在沒有平原做支撐的內陸貧困省份能否實現工業化?在生態環境非常脆弱的少數民族地區能否進行城鎮化?在經濟落后于全國且落后于西部的貴州怎樣解決加速發展和加快轉型的關系?這就是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的新舉措。現在正著力打造的100個產業園、100個農業示范園區、100個小城鎮、100個城市綜合體、100個旅游景區發展平臺,正在建設的農業綜合體,這些新舉措都應該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征和時代氣息。
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是辯證統一的關系。改革和開放、深化和擴大,在本質上是二位一體。改革要有開放的意識,實現開放就要進行改革;擴大開放就是在深化改革,深化改革就必須擴大開放。貴州今天進行的改革和推進的開放與以前的時代背景不同,和中東部的空間環境不同。這一次提出進一步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是在新一輪西部開發、國務院頒布促進貴州又好又快更好更快發展的文件之后不久,是在貴州吹響2020年與全國同步實現全面小康社會號角之時,有使命在身,有重任在肩。因此,深化改革和擴大開放不是一句口號,它有具體的、實質的內涵,它是為實現貴州的中國夢而采取的應對之策,是要讓每一個貴州人都積極投入到實現夢想的行動中來,是想讓每一個貴州人都去追逐夢想和實現夢想,是想創造出一個能早日實現夢想的和諧環境。
(作者單位:貴州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