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艷梅 張筑銘 祝愛華
一、南明區發展低碳農業的資源優勢
貴陽市南明區地屬亞熱帶溫和濕潤氣候區,氣候溫和,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無霜期長,雨量充沛,雨熱同期。年均溫為15.3℃,年均降雨量1174.7mm,無霜期270d以上。全區農業涉及云關、后巢、永樂和小碧4個鄉。耕地面積1834.51hm2,農業人口56486人,種植業主要以蔬菜、果樹為主。作為貴陽市的中心城區之一,南明區在區位、交通、資源方面都具有相對優勢,是全省首批建設的經濟十強縣(區),北連云巖區,東北、西北與烏當區接壤,東南和西南接花溪區,交通十分便利,發展低碳農業具有天時地利的條件。南明區委、區政府緊緊抓住建生態文明市的歷史機遇,將全區定位為生態文明城區,將永樂鄉定位為生態農業鄉,當地農戶具有較強的種植經驗和種植意識,為低碳農業的大力發展提供了“人和”條件。
二、南明區低碳農業發展的實踐與特點
(一)生態觀光農業初具規模
地處貴陽市東郊、烏當區東南部的永樂鄉,以生態文明為中心,倡導健康生活理念,進行旅游設施配套,經過多年的建設和發展,建成了“萬畝桃園”“萬畝菜園”和蓮藕、食用菌等生產基地,2004年獲得了“永”牌艷紅桃省優質農產品稱號。通過桃、蔬產業的建設,生產時令鮮果、時令蔬菜,引導市民在園區進行休閑消費。貴陽市最具規模的蓮藕基地成了市民群眾生態旅游的好去處,成為農業生態旅游的一枝獨秀,給當地農民帶來可觀收入酬。據區旅游部門統計,2012年全區鄉村旅游469.61萬人次,收入6123.79萬元。生態觀光農業的發展,在提高農民收入的同時,也為市民提供一個集觀光、健身、度假、餐飲為一體的休閑娛樂場所。
(二)綠色有機農業迅速發展
南明區于2000年開始發展綠色有機蔬菜。通過示范帶動,綠色有機農業迅速發展,已形成“萬畝萊地”與“萬畝桃園”2個標準化示范基地。在示范區全面推廣測土配方施肥、生物肥料、病蟲害生態控制技術。先后在示范區安裝太陽能殺蟲燈13盞,用物理技術防治蟲害,最大限度減少了常規農藥的使用。同時,加大農產品質量安全檢測力度,農產品上市質量合格率達100%。2012年轄區4個蔬菜品種已獲得綠色認證。“永樂”綠色蔬菜在貴陽市已形成了自己的品牌,隨著面積的不斷擴大和產量逐年增加,“永樂”綠色蔬菜開始進入省內外市場。
(三)循環農業發展勢頭良好
區、鄉黨委、政府高度重視循環農業的發展,在市級農業部門的大力支持下,積極推行豬—沼—果,豬—沼—菜等典型循環農業模式。“十二五”以來,已建成中型沼氣池3口,產生的沼氣能滿足農戶使用,而沼液、沼渣運用現代科技綜合利用。實現了豬—沼—果,豬—沼—萊等典型循環農業模式,促進了種植業與養殖業的良性循環,既提高了綜合效益,又改善了人居環境。
(四)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提高
轄區內在全年實現秸稈零焚燒的基礎上,大力推廣秸稈的綜合利用技術。作物秸稈栽培食用菌技術是代表。用作物秸稈發展食用菌產業,避免焚燒產生的環境污染,提高秸稈的綜合利用率是南明區“低碳農業”發展的又一亮點。按照“公司+組織+農戶”的發展模式,引進貴州萬象農業開發有限公司、貴陽山里妹食品有限公司,依托食用菌生產建設有特色的食用茵生態示范觀光園。目前,貴州萬象農業開發有限公司通過以公司為載體,把一家一戶的農民組織起來,實行“六統一管理”(統一品種、統一生物農藥、統一標準、統一檢測、統一標識、統一銷售)。年利用貴陽市周邊奶牛養殖基地牛糞400萬斤、全省范圍木材加工廠的下腳料木屑800萬斤、農村廢棄桔梗稻草800萬斤、玉米芯1600萬斤,通過生態農業循環模式種植食用茵,減少能耗20%以上,年產菌包1200萬個,年產值達5000萬元,帶領600戶農戶共同致富。
(五)“鄉土文化”大力發展
區、鄉黨委、政府本著“低碳農業造福百姓,文化大戲惠澤于民”的理念,充分利用轄區內有著悠久歷史的羅吏大古鐘、永樂古堡遺址、清禮部尚書李端棻墓遺址人文景觀,風景秀麗的石筍溝水庫風景區、石塘小山峽自然景觀,獨特的“苗族二月場”“布依六月六”民族風情,以“萬畝菜園”“萬畝桃園”為代表的生態農業為依托,大力發展現代農業文化。同時挖掘轄區內鄉土文化、民間文化,展示民俗文化與歷史人文風情,發展鄉土文化與低碳農業相結合的特色文化經濟項目,積極開發特色農家樂,為農民增收致富拓寬渠道。從2009年永樂、小碧鄉成建制劃入南明區以來,年年舉辦好深受市民追捧的“桃花藝術節”、“桃園文化節”,為市民打造好鄉土文化餐,進一步增加農民收入。
三、南明區低碳農業發展的制約因素
(一)對低碳農業理念認識不足
由于貴陽經濟的整體實力不強,低碳農業起步較晚,使得政府各級相關部門及公眾對低碳農業的概念、特征和功能的認識與理解存在著局限性,這是制約轄區低碳農業快速發展的關鍵因素。此外,由于對低碳農業的宣傳力度不夠,使公眾對低碳農業缺乏深入認識和了解。
(二)農業科技服務存在差距
全區雖然已建成了較為完備的農技推廣機構及安排了相應的農技推廣人員,但全面掌握低碳農業科技的農技人員少。同時在全區現有農技人員中,有些對低碳農業科技知識掌握不夠,使科技服務力不從心。另外農業科技服務內容單一,缺乏系列的全程服務。
(三)低碳農業的科技含量相對較低
根據市委、市政府有關工作要求,實施“三環”內農業產業結構調整,涉及南明區“三環”內玉米改種果樹和蔬菜共計6600畝。由于果蔬的管理技術要求相對較高,投入也較大,而剛剛改種的果蔬地在新品種、新技術引進方面相對滯后,造成低碳農業科技含量相對較低。同時由于蔬菜復種指數高,對土壤肥力要求也相對較高,為了滿足改種后蔬菜對養分的需求,同時也為了節約成本提高效益,菜農加大了常規化肥和農藥的使用量,導致CO2排放量相對增加,不利于減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