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委宣傳部
一、基本情況
(一)基礎設施建設工作
1.鄉鎮綜合文化建設
印江縣17個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都有辦公場所,并配齊群眾自娛自樂的音響、燈光等設備。其中,每個綜合文化站中央投資20萬元,省級財政投資2萬元、地方財政匹配2萬元,為廣大群眾開展文娛活動提供了陣地。
2.農家書屋建設
自2009年以來,在全縣17個鄉鎮先后實施了365個”農家書屋”建設工程。為發揮農家書屋在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的作用,提高農家書屋的影響,縣文化部門業務人員對農家書屋管理人員進行了逐一培訓。
3.文化資源共享工程
建立了圖書館文化資源共享平臺體系,新建1個縣級文化資源共享工程中心和304個村級文化資源共享工程建設點。堅持了天天執行免費開放圖書電子閱覽室制度。縣圖書館建于1981年,現在建成面積達800平方米,藏書達8萬冊,2010年被國家文化部評為“國家三級圖書館”。
4.城區文化公共設施
“十一五”期間,印江在縣財政極為困難的前提下,先后投入9000多萬元新建了民族體育館、民族體育運動場、文昌廣場和4個社區文化活動室。
5.廣播電視“村村通”工作
“十一五”期間,在全縣17個鄉鎮實施了農村廣播電視“村村通”工程33625套;完成了“十二五”期間全縣農村廣播電視戶戶通摸底調查、信息錄入工作;全面完成了“十二五”期間第一批3585套、第二批5028套廣播電視村村通建設任務。
6。數字化網絡建設工作
2006年,在全縣開通了縣鄉有線電視網絡信號傳輸,對縣城區先后投入600多萬元進行了有線電視數字化改造,2012年,全縣17個鄉鎮網絡已全部整轉結束,各鄉鎮所在地電視用戶都可以收看到有線數字電視和收聽到有線數字廣播節目。
(二)文化市場管理工作
全縣有互聯網上網服務39家,其中,鄉鎮20家,縣城區19家:歌舞娛樂場所8家;印刷行業2家;打宇復印14家;圖書銷售6家,音像銷售13家。2008年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構掛牌成立,每年都要會同縣政法委、公安、消防、工商等部門,對全縣網吧、歌舞娛樂場所進行集中整治活動,收到了較好效果。
(三)文物保護工作
以貫徹實施<文物保護法>為重點,采取多種形式進行廣泛宣傳,加大了全縣文物的普查與保護力度。一是繼續開展文物“三普”田野調查工作,印江“三普”文物點287處,其中新發現207處,復查文物點B0處。2012年,通過了省“三普”辦驗收,在全省“三普”工作評比中榮獲省“三普”辦表彰為“先進集體”,并代表銅仁地區迎接國家文物“三普”檢查組驗收;二是對木黃會師紀念館、新業文昌閣、木黃田氏宗祠等文物點進行了維修;對木黃會師紀念館進行了改陳布展工作,制作了大理石會師圖壁;三是堅持開展了每年的文物消防安全檢查活動和“文化遺產日”宣傳活動:四是在合水啟動了古法造紙露天博物館建設(貴州省龍頭館),目前正在規劃、征地以及維修造紙作坊舊址;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
按照“重點優先,搶救優先”的原則,編制了8個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保護規劃和保護專項經費的申報工作。完成了第二、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申報工作,向省、地推薦申報代表性傳承人。目前全縣有8個非物質文化項目獲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榮譽稱號。
(五)電影放映工作
建立健全了農村數字電影放映網絡體系,新招聘放映員16名,基本達到一個鄉鎮有一名專職放映員,實現了一村一個月放映一場電影的目標。每年完成電影放映任務達4500多場。
(六)群眾文化活動
圍繞“培育特色文化,建設生態家園”的經濟社會發展目標,打造一批文化精品,促進印江縣文化旅游經濟快速發展。
一是縣委、縣政府堅持開展公益性文化活動,搭建群眾舞臺。例如:每年春節都要開展《梵山印水鬧新春——春節七天樂活動》;每兩年舉行一次民族民間文藝調演比賽活動;各級各部門利用節慶假日舉行各種文娛體育比賽活動。群眾文化活動豐富多彩,群眾參與積極性高。二是開展文化品牌建設的創建工作。近年來,印江通過努力爭取,成功創建了“中國書法之鄉”“中國名茶之鄉”“中國長壽之鄉”三張國字號精致招牌,提高了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譽度,推動了印江文化旅游經濟的建設,激發了群眾的文化自信和自豪。三是利用農村思想建設“六進村”活動的開展,積極組織節目開展文化“三下鄉”巡回演出活動,每年開展各類文藝演出活動30多場次,每到一處演出,群眾都是熱烈歡迎。通過各類文化活動的開展,既初步使公共文化服務成為常態,又不斷增加公共文化基礎設施、設備,從而有效地保障了人民群眾基本的文化權益。
二、存在的問題
近年來,印江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取得明顯成效,但同時也要清醒地看到,同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各族群眾不斷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發達城市的功能定位相比,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還存在許多困難和問題。
(一)重要性認識不到位。缺乏“文化自覺”和政府主導意識,重經濟建設、輕文化建設,總以為經濟發展了,一切矛盾和問題就能迎刃而解的觀念仍然存在,認為文化建設不是剛性指標,在實際工作中“說起來重要、干起來次要、忙起來不要”,缺乏推動文化發展的內在動力。
(二)經費投入力度不夠。一些文化經濟政策未能得到有效落實,公共文化事業的財政投入嚴重不足,多年來基本上只保證文化部門基本的人頭經費,業務經費和文化設施經費嚴重不足,造成公共文化事業單位的公益性得不到充分體現,導致公共文化陣地缺乏。
(三)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全縣文化事業底子薄,基礎設施建設滯后。具體表現在:
一是建設總量不足,標準低。如縣圖書館,建設年代早、設計規模小、服務起點低,只有800平方米,遠遠達不到縣級標準;全縣目前常住人口為43萬、流動人口約12萬,人均藏書應為0.8本,而該縣目前人均藏書僅為0.2本。縣文工團至今沒有排練、演出場所;鄉鎮文化館有館無舍,8個鄉沒有圖書館:縣城區內目前沒有一個能滿足較高水準的藝術表演演出的劇院、劇場、博物館、音樂廳、電影院。三是建成館舍利用率低。一些文化館舍被一館多用;一些文化室、圖書室無人問津:一些鄉鎮文化站建在街道辦事處或政府的辦公樓里,群眾要么進不去,要么不知道,嚴重違背了公共文化服務的便利性、均等性原則。
(四)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不夠。一是數量不夠,縣文工團只有15人,而且隊伍建設不穩定,由于經費少、待遇低,文藝演出節目少,演出場次少。二是質量不高,雖然有自編自演文藝節目,但精致度不夠、形式單調、內容單一、手段落后,對群眾缺乏吸引力。在送電影進社區上老片多、新片少。隊伍建設不健全。現有的大部分文化事業單位人員結構不合理,專業人員比例低、人員老化,干部業務技能不強,整體文化素質不高,服務能力有待提高。
三、下一步思路
(一)工作思路及目標:著眼全局、科學謀劃、努力構建城鄉公共文化服務體系新格局。到2018年,力爭使印江地方民族文化、體育基礎設施相對完善,基本實現每個行政村擁有獨立文化活動場地,充分發揮縣、鄉、村三級文化陣地堡壘作用,基本健全城鄉公共文化體系,基本實現廣播電視戶戶通,縣鄉數字化電視網絡基本健全,優秀文化傳統得到有效保護、傳承和弘揚:重點實施一批文化、體育項目工程,推出一批體現民族特色、反映時代精神、具有高藝術水準的文化藝術精品節目,創作生產更多更好的優秀文化產品,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二)工作措施:一是建立健全公共文化設施服務公示制度,公開服務時間、內容和程序,力爭在窗口接待、場所引導、資料提供以及內容講解等方面,創造良好的服務環境,增強對人民群眾的吸引力;二是完善現有民族陳列館、圖書館、電子閱覽室、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等公共文化設施對人民群眾免費開放制度;三是實行定點服務與流動服務相結合,鼓勵城鄉資源共享利用,推動公共文化服務向社區和農村延伸;四是采用政府購買、補貼等方式,向基層、低收入和特殊群體提供免費文化服務:五是促進數字和網絡技術在公共文化服務領域的應用,建立數字廣播電視信息平臺、數字電影放映網絡系統、網絡圖書館、網上博物館和群眾文化活動遠程指導網絡:六是支持民辦公益性文化機構的發展,鼓勵民間開辦博物館、圖書館等,積極引導社會力量提供公共文化服務。
(三)幾點建議
1.建議國家給予政策、資金支持,在每個行政村明確一名專職文化輔導員抓群眾文化工作。
2.建議上級為縣級文化館配送演出舞臺專用車,便于下鄉開展文藝演出。
3.建議上級把村級文化活動室建設納入“十二五”規劃范疇,在每個行政村建設文化活動室,并配備相應設備,盡最大能力滿足群眾文化活動需求。
4.建議上級主管部門,抓住“十二五”期間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機遇,爭取資金在各縣城區建設標準化數字電影院和綜合大劇場,滿足城區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6.建議上級加大對物質文化和非物質文化專項資金投入力度,確保地方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得到有效保護、傳承、開發與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