湯勇在7月30日的《中國青年報》上撰文指出:據我所知,一些名校“成名”的途徑主要有兩種:要么把學校辦成應試工廠,把學生當成應試機器,通過一味高壓,靠分數、靠追求片面升學率去贏得“名校”桂冠;要么就是采取不正常手段,到處挖優質生源。一些學校甚至組建專門隊伍,通過內線和提供信息費等方式,尋找好生源,再以各種承諾和重獎等將其挖走。還有的“名校”雙管齊下,在挖優秀學生的同時,對優秀教師也不放過。每到招生旺季,一些“名校”便全面出擊,招生隊伍浩浩蕩蕩,四處征戰。大有踏平河山之勢。一些弱勢地區、被逼得走投無路的學校為了自己的尊嚴,被逼無奈,只好組織力量,圍追堵截,嚴防死守,大打生源保衛戰。一些學校為了學校的發展,到處拆借資金,不惜以高價將被買走的學生又買回,讓學校債務累累,讓本來就很薄弱的學校雪上加霜。一些所謂“名校”的成長史,如同一位校長所描繪的:“通過媒體大肆炒作,宣稱如何遵循教育規律,如何以人為本,如何素質教育,還歸納出一些數字化的經驗,比如突出一個什么什么,狠抓兩個什么什么,落實三個什么什么……第二年招生的時候,學校門前自然人頭攢動,家長們帶著孩子打破腦袋往里面擠,學校便百里挑一地擇優錄取(高額學費當然一分不少)。這樣,學校便步入良性循環,于是,名校誕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