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下,中國銀行間流動性危機似乎暫告一個段落,但市場緊張的氣氛還未散盡。筆者認為,這只是我國經濟轉型之痛的開始,未來中國還必須面對去產能化,這是經濟轉型必須要邁過的一道坎。產能過剩一直都是個沉重的經濟包袱,也是一個兩難的問題。“去”會引起GDP下降,地方官員的業績簿不太好看;“不去”則經濟轉型成為空談。
過剩的產能在沙灘上堆積起高聳的GDP大廈,可能導致產品積壓、價格降低、通貨緊縮,從而使企業效率下降,銀行受拖累,金融風險增加,最終是企業倒閉、工人失業、資源浪費。這種負面效應已凸顯端倪,如近期占據甲醛下游半壁江山的人造板行業由于產能過剩,部分已處于半停車狀態。
產能過剩已經成為我國經濟的絆腳石,必須下大力氣搬開,進行去產能化操作,促進經濟轉型。
從市場規律來看,對過剩產能進行整合是一個必然的過程。歷史上任何一個新興產業從萌芽、成長到壯大,不可能一帆風順,會有一個挫折的過程,其中包括從一哄而起到優勝劣汰的痛苦嬗變,最終是適者生存。但是,去產能化不是簡單地做減法,這是一場觀念、機制乃至體制上的變革。
去產能化在減掉一部分過剩產能的同時,要甩掉盲目追逐市場的跟風習俗和浮躁心態。企業要利潤,地方政府要政績,而資本又從中推波助瀾,使得我國一些緊俏行業熱火朝天。很多企業看到市場上哪樣東西賺錢便一哄而上;一些企業缺失產業理想和艱苦創業的精神,僅僅渴望“一夜暴富”;個別產業資本已經有了自己的主業,在別人投機時也盲從跟風,政府也極力扶持這些企業,于是堆積起濃厚的投機泡沫。
去產能化也要注意產業整合時企業文化融合的問題。整合不是簡單的結合,若是同在一個屋檐下各想各的心思,企業形不成合力,整合就成了拉郎配,捆綁不成夫妻。
產能過剩并非一朝形成,解決起來也不可能一蹴而就,一方面調減相對落后的產業,一方面培育壯大先進產能,通過產業此消彼長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解決產能過剩既要做好“減法”,更重要的是做好“加法”,提高先進制造業、戰略性新興產業在經濟結構中的比重。只有如此,產業經歷短暫轉型陣痛后,才能走上一條更長遠的發展道路。